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7年03月0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憶一代越劇宗師范瑞娟 
   
    「世間再無梁山伯」!一代越劇宗師範瑞娟2017年2月17日以93歲高齡在上海華東醫院駕鶴西去,海內外紛紛緬懷致敬。
    因越劇而生
    從浙江嵊縣到上海,範瑞娟和「越劇十姐妹」們帶領越劇從一個地方小戲成長為一個全國性劇種,見證越劇百年,可謂因越劇而生。論及這一輩分,越劇迷甚至會親切地喚範瑞娟一聲「老祖宗」。
    1935年,11歲的範瑞娟入龍鳳舞臺科班學小生,14歲時,跟隨人稱「三花不如一娟」的姚水娟等赴上海演出。17歲那年,她毛遂自薦救場成功,由此當上了頭肩。
    1944年,範瑞娟和袁雪芬合力「新越劇」改革,翌年二人首次合作《梁祝哀史》。範瑞娟大膽吸收京劇「反二黃」曲調,和琴師周寶才合作,發展出雋永的「弦下腔」,在「山伯臨終」的最哀傷時用,最能表現悲憤情緒。
    漫長舞臺生涯中,範瑞娟開創了越劇流派中的「範派」藝術。她一身正氣,能演將軍;呆頭呆腦,能演山伯。再加上自己設計的小唱腔、小身段、小調度、小道具,讓戲中人物個個分明,成為經典,這便是藝術大家的魅力。
結緣《梁祝》
    結緣《梁祝》,無疑是範瑞娟一生中最重要的藝術「姻緣」。範瑞娟、袁雪芬主演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1953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這部影片不僅風靡國內,而且走出國門,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反響。
    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至今仍陳列著範瑞娟上世紀50年代在電影攝像機鏡頭前出演梁山伯時穿戴的一套水藍色戲服及書生頭巾。據上影集團介紹,上影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搬上電影銀幕,備受中外矚目,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電影史記載,這部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海內外盛演不衰,其在香港公演十年,累計觀眾超過百萬。其中,1954年在港首度公演,就創下連映3個半月、觀眾達52萬餘人次的高上座率,到1963年四度重映時,觀眾也有將近10萬,可謂百看不厭。
    範瑞娟與袁雪芬,兩位越劇大師分別扮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可謂珠聯璧合。1954年,這部越劇電影榮獲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同年,這部電影在北京、上海等地公映,影片完整地記錄了越劇舞臺上的優美表演和唱詞,並以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山水畫為布景,深受觀眾喜愛。
    越劇《梁祝》也讓範瑞娟與海內外戲迷、影迷結下綿綿情誼。她飾演的梁山伯兼具「呆萌」憨厚與大氣俊朗,一吟一唱都俘獲人心。
其人也真,其藝也淳
     中國戲曲的頂尖演員為數不少,但能夠開宗立派的卻為數寥寥。追尋範瑞娟的藝術人生,評論界認為「其人也真,其藝也淳」,人品、藝品的渾然一體,成就其舞臺光輝。
     知名戲迷「老信」說,範瑞娟先生的表演是多么真誠,一舉一動都發乎內心、由內而外,並因此呈現出天然可愛、大巧不工、重斧深鑿的厚重風格。
    「越劇王子」趙志剛回憶,範瑞娟先生的藝德人品堪稱後輩楷模。每逢越劇後輩們需要提攜指點,她總是無私相助,傾囊相授。「每一次國內發生水災、地震,她在慈善義演方面也衝在最前。」而上海越劇院副院長錢惠麗說,範瑞娟雖為越劇宗師,行事為人皆低調真實、質樸無華。上海越劇院曾為範瑞娟舉辦「一代風華——範瑞娟專場」,策劃會結束後,80歲的範瑞娟堅持自己打車離開。見錢惠麗執意要送,範老竟然疾步如小跑離開。「範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她對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對藝術的要求很高很高。」 (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許曉青)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