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10月1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送別京劇名家譚元壽:金聲玉振永世留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中新社記者 高凱)“譚門大師駕鶴去,金聲玉振永世留”。
    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人,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譚元壽因病于10月9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譚元壽是梨園世家“譚門”第五代傳人,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譚派創始人,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四大鬚生”之一)均繼承譚派。
    告別儀式當日,葉少蘭、趙葆秀、王蓉蓉、于魁智、李勝素、遲小秋、杜鎮傑、胡文閣等京劇名家以及眾多戲迷前來悼念。
    譚元壽1938年入富連成社科班,從雷喜福、張連福、劉盛通學老生,從王連平、茹富蘭學武生。譚元壽于1954年加盟北京京劇團,他較全面地繼承了譚派的藝術風格,嗓音高亢,功底扎實,是一位文武兼備的老生演員。
    譚元壽的代表劇目頗豐,既有譚派經典戲《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等,亦有現代京劇《沙家浜》,譚元壽在其中飾演的郭建光為眾多觀眾所熟知。
    曾與譚元壽合作四十多年的葉少蘭當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元壽大哥去世了,我非常非常難過,他的去世是京劇界的重大損失,譚家幾代人為京劇事業、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著名京劇老生演員杜鎮傑自八十年代開始接受譚元壽的指導,他回憶稱,“我的印象裡,譚先生一點兒也不保守,雖說家學淵源,但譚先生在藝術上一直是非常開明,與時俱進。”
    京劇界向來看重梨園世家,而最著名的莫過譚家,從譚志道、譚鑫培,到譚小培、譚富英,再到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傳了整整七代,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梨園奇跡。
    在譚門的梨園傳奇中,譚元壽被認為是其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
    事實上,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譚元壽就開始于譚門中扛大旗。
   自幼便以譚百歲之名登台的譚元壽通過多年的舞台積累加之其後的多方修習,在舞台上逐漸拓展出新的神韵,被認為綜合顯現出了譚富英、孫毓堃、李少春、高盛麟等他曾受教過的大師級藝術家之神采。
    然而自始至終譚元壽先生都不願被稱作“表演藝術家”,這位被行內認為文武雙絕的老生演員生前曾數次表示,“梅(梅蘭芳)、楊(楊小樓)、余(余叔岩)是藝術家,我父親譚富英是藝術家,馬連良是藝術家,我譚元壽不過學到先父一點皮毛,也稱藝術家,真讓我無地自容。”
    譚門七代締造梨園傳奇,譚元壽對於後輩的傳承十分看重,“我在戲校幾乎每場演出,父母和爺爺都會去現場。”譚正岩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談及爺爺對於自己學戲的嚴格要求。
“當年我到了戲校,有些老師有顧慮不敢教我,爺爺發現這個情況以後挨個給老師託付說,‘祗要我們送戲校了,您該怎麼教怎麼教,家裡絕不干涉。祗要不聽話你就打他’。所以受我爺爺所托,在戲校,我真的也沒少挨打。”譚正岩說。
    杜鎮傑透露,自己眼下正與譚正岩聯合排演現代京劇《許雲峰》,“之前每一次見面,譚元壽先生都要問戲,都要囑咐我‘多帶帶正岩’,老人家總說,‘上台是不一樣的,青年演員一定要多上台’。”
    “譚門七代就是一部京劇史,這真的很不容易,很罕見,作為一名京劇演員,我對於譚元壽先生充滿尊敬,對譚氏家族充滿尊敬。”杜鎮傑說。
    “不管是從梨園世家的交往,還是從兩派的藝術合作上說,譚梅之間的淵源真是延續上百年,譚元壽先生與我師傅默契合作也有幾十年了。”京劇梅派藝術第三代傳人、梅葆玖男旦弟子胡文閣當日回憶起譚元壽,他表示,“譚先生一直很重視京劇的傳承,2016年,我師傅不在了,譚家促成我和正岩《御碑亭》的合作。”
    胡文閣稱,“當時譚元壽先生親自給我們過戲,我到現在還記得老先生特別提到和我師傅當年是怎麼處理細節的,經常提醒我們要穩,在情感的處理上不要過於外露,這就是京劇裡講究的中正平和。”
    如今,“譚門大師駕鶴去”,人們對於譚元壽先生的懷念與追憶長存,這既是對於一位藝術家的不捨,也是對真正偉大藝術不可磨滅之魅力的追隨。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