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9月2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從香港大坑舞火龍
看港傳統文化傳承

    【香港中通社9月1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說到中秋習俗,香港人“必辦清單”裡除了吃月餅、猜燈謎外,還有觀賞傳統節慶活動——大坑舞火龍。
    相傳在1880年,大坑暴發瘟疫,村民獲菩薩報夢,在中秋舞火龍巡遊並燒炮竹後,瘟疫結束;自始他們年年紮火龍,並舞足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的三個晚上,以保合境平安。
    每逢中秋,長達220呎的火龍就會現身香港銅鑼灣大坑。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說,火龍在蓮花宮拜神開光後,插上逾萬支長壽香,以順時針方向巡迴街巷;最後一晚則以逆時針方向“行大運”,火龍舞至避風塘放入大海,意為“送龍歸天”。火龍,光是龍頭就有48公斤重。整條龍合共需要300人輪流負責舞動,此外還有鑼鼓音樂組、紗燈組等各30人,聲勢十分浩大。每年中秋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習俗延續至今逾百年,傳承文化工作並不容易。現年76歲的陳德輝紮、舞火龍逾半世紀。他坦言,“我們這代大坑仔不做,就沒有接班人了。”
    舞火龍曾面臨失傳危機,因紮龍工序繁複,需先用粗細各異的竹藤製作頭尾,麻纜作龍身骨架,再重複紮上共百多擔珍珠草,要掌握力度之餘,也要做得細緻。急性子的人容易半途而廢。
    而紮龍舞龍既需“精力”,也需“金力”,活動總開支幾十萬港元不在話下;珍珠草、線香等材料價格年年上漲。十多年前,面對經費籌集困難,陳德輝就咬牙堅持下來。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弘揚火龍文化,將傳統代代相傳。“大坑仔”的汗水沒有白費,不少民間團體出資出力相助,是為過中秋的街坊謀福利,也是為香港的文化保育工作加磚添瓦。2011年,大坑舞火龍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社會對這項傳統文化的關注更多。2015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將大坑書館街的三級歷史建築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今年6月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亦設客家菜餐廳、模擬舞火龍場景、工作坊等。民間團體會定期組織青年人到大坑坊眾福利會參加火龍工作坊。陳德輝也常常受邀,到博物館和中小學等舉辦講座和體驗課程。他直言,現在紮、舞火龍都要篩選學員,“一定要有心才能加入我們。”近年,香港老字號餐廳接連結業,傳統手藝的傳承,需要懂得欣賞的人,也需要社會各界多幫一把,就如大坑舞火龍,結合眾人之力,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