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6月2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香港粵劇藝術團開啟提質精品化之路
    【香港中通社6月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在香港,每年有超過一千場粵劇演出,每晚平均有三場以上。粵劇的傳承與推廣在數量上已經達到普及化的程度。香港粵劇藝術團行政總裁王勝泉6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認為香港粵劇亟需提質,精品化是推廣傳承粵劇的基礎。
    粵劇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合音樂、歌唱、武術、雜技和戲劇等中國傳統藝術於一體,是香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媒介;推廣傳承粵劇,有助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日前,粵劇發燒友何陳婉珍女士集合一群有心人創立香港粵劇藝術團。藝術二字,道出了劇團與香港其他劇團的區別:讓粵劇先回歸藝術,再談傳承。
    作為何陳婉珍的粵劇師傅,王勝泉對記者說,香港的粵劇發展如何走得更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何陳婉珍鼓勵他做點事情,於是便有了這個劇團。
    “我們年輕時看粵劇名伶如白雪仙,百看不厭,離不開其表演的功力,而現在的粵劇演員缺少這種感動力。”
    對於香港的粵劇發展現狀,王勝泉認為重點並非無人入行,也不是沒有觀眾,而是演員表演程式化。因此,粵劇團將為演員提供專業導師、訓練場地,“我們不是訓練班,也不是興趣班。”王勝泉多次強調,粵劇的推廣應該回到作品和演員本身,打好基本功,自然能吸引觀眾。
    據透露,藝術團已邀請朱慶祥、龍貫天作為藝術顧問和藝術總監,後續會有更多星級導師加入。
    好的觀眾成就好的演員。香港特區政府在粵劇推廣方面著墨不少,粵劇發展基金至今已撥款超過1.7億港元,支持超過1100個粵劇。香港粵劇藝術團期待下一步能研究粵劇作品中的核心元素,讓非華語觀眾更容易欣賞並愛上粵劇。
    在香港粵劇藝術團資助下,香港都會大學將在8月成立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對中通社記者介紹,中心有四大計劃:翻譯經典粵劇、製作網上課程、歷史存檔、研究傳承短板;這些計劃的目標是:讓小朋友從小認識粵劇、讓非華語觀眾領略粵劇之美。
    林群聲以觀賞粵劇的經驗自問,究竟粵劇是什麼?行業內外是有不同理解的,創新的形式雖然能吸引年輕觀眾,但喪失了粵劇元素,並不利於保存。
    長期以來重視文化研究的都會大學,已經開辦“粵劇文化:導賞與體驗”通識課程,據了解有八成學生在完結課程後對粵劇興趣大增。這也讓林群聲很有感觸,他認為在校園推廣粵劇效果正面,也同時傳導了忠孝仁義的正向價值觀,這些經驗也能推動至香港社會、海外觀眾之中。
    香港官方及民間的粵劇研究機構不少,粵劇研藝中心的目光更長遠。林群聲體會到,很多粵劇研究以項目為主題,維持兩、三年便完結,缺少持續性及針對性;然而粵劇的傳承研究並非短期工程,三五年不能成事,有了經費的穩定支持,中心能長久緊密聯絡業界,保證研究與業界不脫節。
    粵劇的傳承也離不開與內地、海外機構的交流。據劇團介紹,未來一定會走出去,辦研討會、演出高品質粵劇,現階段將著重培訓演員。
  “這是一項長期工程,無論是演出還是普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王勝泉站在劇團維港邊上的工作室內,期待著這項傳統藝術形式在香港再上一個台階。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