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比約六成減低對賭收依賴
建議逐步提升四大產業比重


【特訊】《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諮詢文本中,建議總體發展指標逐步提升4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比本地生產總值約6成。2028年非博彩就業人數則維持約 8成,政府經常收入對賭收依賴度較 2019年佔比低。
《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昨日(4日)起公開諮詢,其中諮詢文本對博彩業提出多方面建議,包括鼓勵博彩經營承批公司持續完善會展設施;推動業界和博企結合本地旅遊資源和非博彩元素,轉化成研學旅行產品;推動博企善用澳門的海域資源,推出濱海旅遊產品;推動博企透過“以大帶小”的商業模式協助中小企發展,在不同區域舉辦“旅遊+”活動,推出特色社區旅遊產品等,同時政府監督博企開拓海外客源。
諮詢文本建議,總體發展指標逐步提升4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比本地生產總值約 6成。2028年非博彩就業人數則維持約8成,政府經常收入對賭收依賴度較2019年佔比低。
在發展綜合旅遊休閒業就提出,適時向內地提出商討優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諮詢文本建議,向內地提出商討,包括推動“一簽多行”方案的落地及實施,促進海外旅客“一程多站”的聯線旅遊;探討對訪澳的內地旅客進出橫琴實行更便利通關及簽證措施,容許多於一次進出橫琴與澳門;同時建議逐步開拓印度、中東及歐美的國際客源市場,探討與鄰近地區的機場加強往返接駁,吸引現時未有直航的客源市場旅客訪澳。
文本的重點項目亦包括落實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作,計劃明年(2024年)下半年開始填海工程施工,預計整個工程於 2029年完成,完成擴建後,機場容量每年可服務1,300萬人次;計劃在港珠澳大橋口岸及橫琴口岸設旅客值機服務設施,實現澳珠2機場無縫連接。
文本同時建議鼓勵發展以家庭遊為主題的休閒旅遊模式、開發針對高端客群的旅遊產品、發展夜間旅遊娛樂項目,包括打造大炮台為特色文化景區。文本亦對“旅遊+”提出多方面融合發展,分別是文創、體育、會展、電商、教育、大健康、美食、科技方面,包括重點針對大學生及親子市場研發推出研學旅遊產品、鼓勵社團舉辦社區旅遊活動等。
諮詢文本又提出“1+4”產業至2028年的主要指標。其中綜合旅休閒業方面,爭取2028年國際旅客及留宿旅客人次恢復至2019年水平為目標,並逐漸提升;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方面,本澳註冊中成藥數目由去年(2022年)的6項,至2028年錄得較大幅度增加;現代金融業的增加值及總資產維持增長;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推動實現數字化經營的企業數量由現時約650家,累計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會展商貿及文化產業方面,會展場館面積增至逾26萬平方米,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數量由去年的477項增加至2,000至2,500項等。
諮詢文本建議,發展綜合旅遊休閒業上,深化與大灣區和深合區的合作,包括打造大灣區旅遊品牌、推動“一程多站”的海上旅遊。文本建議,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大灣區文物遊徑”建設,構建大灣區歷史建築線上導覽平台,並於明年(2024)年推出“教育類歷史建築”及“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2條主題遊徑,促進大灣區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並鼓勵澳琴業界規劃及推廣澳琴海島遊、中醫養生遊及特色旅遊路線;推動“一程多站”的海上旅遊,開展周邊海島遊產品設計調研工作。攜手大灣區及橫琴探索“一展兩地”、“一會兩地”新模式,針對在澳門及深合區兩地舉辦獎勵旅遊、婚禮旅遊、研學旅遊及體育旅遊的客源,推出澳琴同遊的激勵計劃,聯合橫琴共同承辦國際體育賽事,鼓勵澳門旅行社在橫琴營業及澳門導遊到橫琴執業等。
諮詢文本中建議,研究利用政府回收及新填海土地建設科技園、設立澳門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基金、建立科技產業發展統計指標體系;新《電信法》將放寬在澳建設及經營數據中心的條件,經營者無需再為相關服務申領電信牌照,有利於促進澳琴區域跨境數據業務的發展。
文本建議,聯同博企為不少於50間科創企業或團隊提供支持;協調公用事業專營公司,推進業務數字化轉型;探討澳門國際機場與物流專業合作夥伴在橫琴共同搭建粵澳異地貨站服務平台的可行性,拓寬澳門機場空運進出口物流通道,建立橫琴貨站與大灣區、珠三角貨源地的無縫連接。文本又建議,將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計2027年完成相關工程。
諮詢文本提出,打造文體教育之城。重點工作包括推動公私營合作開發文化消費項目,活化永福圍、趙家大屋、望廈山房等歷史建築;填海新區預留土地建設城市級文化地標,提升澳門舉辦大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的能力;利用新建及升級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更多文化創意新地標。包括將觀音蓮花苑打造為休閒文創基地、塑造文化中心戶外廣場成為親子活動友好的文化藝術活動空間,引入“兒童藝術節”、沉浸式互動式場景等“文化+”活動;建構澳門文化資源庫等。
政府希望塑造“教育之城”形象,吸引各地學生來澳考證及升學;完善制度支持高校發展特色課程,促進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規劃亦提出深化粵澳體育交流,一賽多站舉辦體育賽事;鼓勵體育業界針對青少年及親子市場打造體育培訓產品,開拓更多中、短期的體育旅遊項目,吸引家庭旅客留澳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