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青局擬下學年推校園使用手機參考指引
規範學生在校使用手機


【特訊】青少年透過網絡世界獲取信息和社交等活動越趨頻繁,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計劃下學年推出參考指引,明確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或電子設備的時間與場合。
電台時事節目探討青年網絡素養,有市民關注子女網絡成癮的情況。有市民稱,子女不是拿著平板電腦,就是使用電腦,可能會很大成癮。另有市民稱,小朋友上了初中之後,上網的時間明顯多了,平均每日三個小時。亦有市民稱,學生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某些同學或不喜歡的老師說一些很難聽的說話,發布一些不雅照片或吸煙照片,但其實在社交網站是沒有監管。
聖公會「重新連線」服務計劃社工何嘉鴻表示,根據調查顯示,發現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風險行為最多是用不同身份創造帳號,而網絡成癮的求助個案亦有年輕化趨勢。何嘉鴻指出,我們接觸到的求助個案中,有家長的子女是六至八歲,甚至更加早,可能他們求助的個案有弟妹,或者其他兄弟姐妹都有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習慣。
教青局中學教育處處長梁怡安表示,網絡素養涉及使用網絡的能力與價值觀,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相信青少年在網絡上的活動只會越趨頻繁,並成為生活一部分,但強調網絡絕不是法外之地。建議家長與子女建立信任,先培養現實中的社交關係,再逐步教導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至於校園方面,當局表示,全澳學校基本上均有校園使用手機或電子設備的管理辦法,下學年將會推出參考指引,明確學生使用的場所與時間。
梁怡安指出,上堂與小息休息的時間是要限制學生使用手機與電子設備,除了有特定的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是有老師指導,又或者特殊的情況,譬如緊急的聯絡需要等,是可以除外的。所以期望向學校發出管理指引建議,希望學生在學校學會一樣事情,知道甚麼時間與場合用甚麼,特別是手機。
教青局亦將有支援措施,包括支持學校購買放置手機的管理設備。另外,當局表示,根據國際測試的數據顯示,學生平均每日使用網絡一至兩小時較為合適,使用資訊科技產品二十分鐘後應該休息。至於新修訂的教育課程框架,亦已明確學生在資訊科技素養方面的發展。
教青局課程發展及評核處處長鄭錫杰表示,我們應該從預防與教育角度,所以課程上修改課框與基力,滲透如何更好讓學生學習使用網絡與道德價值,如何更好掌握在網絡世界中如何學習,如何運用,如何用得其所。鄭錫杰又表示,課框已規範中小學的資訊科技科必須有一定的課時,教授人工智能與編程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