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健全營養師資格認證和完善註冊制度以促進國民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要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同時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以全民健康來促進全面小康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國民要健康,營養需先行。但是,目前社會上偽營養師、偽科學泛濫,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背景和問題
2004年我國開始營養師教育培訓開始, 2007年人社部開始制定營養師標準和教材等。公共營養師被認為是非特殊的職業(非醫學和技術),因此全國普遍的公共營養師的培訓遍地開花,幾乎每個省市縣都有培訓學校,每年大量招生考證。十餘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公共營養師培訓的隊伍超過50萬人,持證營養師超過30萬人。由於培訓水平參差,證件真偽難辨有考試無後期管理,大部分散落民間,無工作,造成一定不良社會影響。
要讓營養知識科普形成常態化,就必須保證這支隊伍的專業水平,必須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和管理。才能確保 “健康中國”的進程順利向前。
二、健康中國對公共營養師的職業需求
國外經驗證明,要切實改善居民的營養狀況,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公共營養師隊伍。許多國家法律規定了各公共服務企事業機構中營養師的機構編制和人員配備,並構建一個龐大的國民營養工作網絡。如:日本的醫院、全國基層保健所、社區、托幼機構、學校、體育運動隊、食品生產與銷售企業都配置專職的營養師。發達國家每 三四百人就有一名專業營養師,日本全國有4O多萬名大專以上學歷的營養師,相當於各科醫生總數的2.4倍。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即便每千人配備一名公共營養師的話,我國仍然需要135萬公共營養師。但目前的公共營養師尚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10.5%。良好的營養是預防和延緩慢性病的發生、發展,維護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而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適應傳統養老模式轉變、滿足人民群眾養老服務需求的必由之路。公共營養師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有效組成之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更多的公共營養師參與。
我國營養學專業人才培養有限,但需求旺盛。可供就業的領域不僅僅局限於醫療機構和健康服務業,像餐飲服務管理行業、學校/集體用餐單位、為個人、社會公共保健領域和社會服務部門提供營養服務的專業諮詢機構等,未來肯定是就業前景廣闊的行業之一。
三、政策建議
註冊營養師(Dietitian)是一個具有營養學和膳食營養學水平,並通過了國家權威機構的認可的人士。2017年,美國營養師已有100年歷史, 澳大利亞80年, 臺灣也有40年歷史。 我國尚屬空白—培養不能得到國際認可。歐美、日、東南亞各國及臺灣等地區的註冊營養師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這些國家和地區除了在大學有營養學及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外,同時也有健全和完善的註冊營養師制度。
針對我國營養師與國際不接軌的現狀,中國營養學會已於2013年開始探索註冊營養師認證制度的建設問題,並先後與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日本營養師協會、加拿大營養師協會、台灣營養師公會聯合會等多國及地區相關組織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探索國際間的營養師互認制度,為我國營養師註冊制度的國際化順利推進奠定基礎。為此確保合資格營養師為居民健康服務,避免非專業或缺乏必要營養知識的人士從事 “營養師”業務,茲建議如下。
1.盡快建立和健全我國符合國際標準的營養師職業資格認證和完善的註冊營養師制度,排除非專業或缺乏必要營養知識的人士從事營養師業務體制和機制。
2.規範營養師培訓市場,提高營養師培訓質量。建議衛生、教育相關部門建立我國大學教育為主的營養師教育體系,以各個醫科大學、醫學院及相關教研室為培訓基地,按照國際標準,設置以培養具有高等學位營養師為目標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課程,提供完整的學科學習和臨床實習。
3.專業事業由專業人員管理。由國家衛計委成立由專業人士和團體組成的營養師職業資格認定工作專家委員會;完善營養師職業資格各級別的考核大綱、培訓教材、考試題庫等專業問題,保證“培養”質量;按照國際標準,培養營養師和註冊營養師,做好營養師註冊的後期管理和繼續教育工作。
4.加強行業管理和繼續教育,建立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認定工作網絡信息平台,面向公眾提供信息查詢工作。
崔世平 何雪卿 梁玉華 劉藝良 姚鴻明 林笑雲 李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