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8年05月2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古法斫琴匠人張浩的堅守:斫琴亦斫心 
 【中新社太原5月15日電】 (中新社記者 胡健)在太原東山鱗次櫛比的村落裡,時常傳出悠長的蒼古琴音,與連綿的山脈相得益彰。進入這間隱匿于東山之間的斫音琴社,整棵原木製成的茶台上,擺放著塗有生漆的橘皮茶杯,四處綠蔭葱葱,蘭花香撲鼻而來。
  斫琴師張浩一席匠人裝束,手持銼刀工具潛心斫制古琴。他沿用的是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用他的話說,斫琴的過程,也是斫心。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製作古琴的技藝有專門的稱呼——斫琴。
  張浩與古琴的不解之緣還得從2008年說起。“那時候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看到陳雷激老師用太古遺音琴演奏的《廣陵散》,感覺特別震撼,才知道原來我們中國還有這樣的樂器。”張浩說,自那以後,他便開始四處拜師學琴,同時也在尋找一種屬於自己的聲音。
  琴界素有“善彈者善斫”之稱,意為傳統琴師在琴藝修養中,斫琴是必修課之一。張浩在學琴數載後,開始了漫長的斫琴之路。“我最早拜的是北京的苗元老師學習斫琴,那時經常北京,太原兩地跑,拜訪了很多斫琴大師,學到了很多古琴的製作方法,那幾年對我來說,受益頗深。”
  張浩斫制的第一張古琴,是在2013年。他說,這張師曠式古琴足足做了三年之久,當彈奏第一根弦的時候,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雖然音色跟理想的還有差別,但在經歷過三年的煎熬和將近200多道工序的製作之後,這樣一把心血之作呈現在眼前,內心依舊無比激動。”
  所謂古法斫琴,是指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純手工製作的技藝,每張琴經過選料、製圖、造型、槽腹、試音、合琴、靠木漆、裹夏布、打磨、刮灰、底漆、面漆、擦漆、推光、上弦等將近200多道傳統工序,歷時兩年多方能完成。而古法之精髓,在於其中與現代工業流程相悖的細微環節。
  “現代批量製琴中的合琴環節,使用的是普通化學膠水,兩三個小時後便可進行下一道工序。而古法斫琴所用的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和野生生漆作為黏合材料,乾燥時間需要兩三個月,鹿角霜天然的蜂窩結構也可以使古琴的音色更通透。”張浩介紹說,古法斫琴之所以耗時久,就是因為其過程的質樸與原始,以達到成琴後比較穩定不易開裂。
  從上世紀的寥寥無幾,到如今百萬人學習古琴,作為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目前,張浩經常在太原的各個小學進行古琴義務教學,希望藉此推廣、傳播古琴文化,讓更多青少年瞭解古琴,成為古琴的傳承人。
  1992年出生的武文奕是張浩的大徒弟,師承張浩學習斫琴已有一年多。武文奕認為,年輕一代更應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祗有這樣才能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華韵雅樂不被人遺忘,把老祖宗流傳下的古老技藝發揚光大。
  在張浩看來,古琴不單單是一件器物,更是一個伴侶,“我可能後半輩子都離不開它了。”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