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0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文化符號」越來越豐富煥發生機
    【新華社武漢10月9日電】(記者喻珮)「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歌劇演員、《洪湖赤衛隊》女主角韓英的第四代扮演者馬婭琴正在進行緊張的綵排。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旋律悠揚、氣勢磅礴,歷經半個多世紀,依舊震撼人心。
    1958年,為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湖北創作歌劇《洪湖赤衛隊》。60年來,《洪湖赤衛隊》在中外巡演超過3000場。
    如今,已經創排一甲子的《洪湖赤衛隊》,也是一代中華兒女心中的「文化符號」。紅色經典劇目、露天電影、「非遺熱」……中國社會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符號,折射出社會的發展。
    相聲演員、62歲的陸鳴回憶說,20世紀七八十年代,劇院是老一輩藝術家心中的舞台殿堂,觀眾走進劇場看演出也充滿儀式感。
    「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早早吃過晚餐,洗得乾乾淨淨,再抹上雪花膏,一起走進電影院或劇場,像過節一樣。」陸鳴說。
    城裡人有機會走進劇場,而農民最期待的是搬上小板凳,帶上乾糧,蹲坐在村口屋前,等待著夜幕低垂後播放的露天電影。
    湖北省黃岡市電影公司、黃岡市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國強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已40多年。他告訴記者,露天電影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農村流行起來,那時放電影一般是生產隊組織的,逢上哪個村子晚上放電影,其他村子的人都會走上三四里路前來觀看。這種娛樂方式成了農民疲憊勞作一天后,最愜意、最輕鬆的時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對外交流促進了發展,新的文化符號誕生了——簡潔幹練的職業套裝、婀娜多姿的連衣裙、俏皮時髦的牛仔褲綻放在城市街道;帶著膠捲相機,坐著綠皮火車,以家庭為單位的旅遊開始流行……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興起,呈現出傳統藝術與流行藝術並存的格局。崑曲、古琴、京劇、皮影戲等承載中國文脈、傳遞中國精神的傳統藝術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漸趨復興。
剪紙藝術家、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何紅一把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舞台搬上了大學課堂。
    「剪紙是中國民俗裡具有表徵性的文化符號。」
    何紅一告訴記者,剪紙不僅僅是「過刀花」,其背後所蘊含的看不見的文化精神財富值得代代相傳。
    隨著時代進步,露天電影也有了「升級版」,並在許多地方仍有很高人氣。記者一次在湖北黃岡採訪時看到,一個小區的中心廣場上正在播放露天電影《戰狼2》。68歲的退休職工張明芬掏出手機說,她拍了很多小視頻發給微信群裡上百名親朋好友,「升級版」的露天電影讓她退休後的文化生活更充實。
    一直活躍在全國大大小小劇場的陸鳴,如今的舞台已不僅限於此:在他的微博裡,由他製作的《老師教反義詞》小視頻點擊量達到5000萬;在他的「抖音」賬號上,1年多的時間裡他上傳了100多個自拍作品。
    除了自身的學習和創新,陸鳴更在意的是武漢說唱團的傳承與發展。從2005年至今,武漢說唱團堅持每年推出一部方言劇,從反映辛亥革命題材的《一槍拍案驚奇》,到反映時下年輕人婚戀觀的《非誠勿擾》……演員們驚喜地看到,舞台下,年輕觀眾越來越多。
    《洪湖赤衛隊》韓英的第一代扮演者、年逾八旬的王玉珍回憶說:「每一句台詞對我來說都不是空洞的口號,那一字字、一句句,都是用鮮血凝成的。
   《洪湖赤衛隊》總能引發觀眾熱情的大合唱。」有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的文化符號更加多元。從農村露天電影,到社區集體觀影;從背靠土地面對鄉里鄉親,到走向國際化的大劇院……越來越多樣、豐富的文化符號煥發生機。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