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牆頂部及附近樓宇監測點未能反映情況
梁鴻細:應檢視監測措施


【特訊】加思欄馬路六月發生山泥傾瀉,波及一段城牆遺跡住戶,事隔三個月,公共建設局在網上公布加思欄馬路城牆倒塌事故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古城牆一側砌石護土牆自身結構不完整,加上兩個項目同期施工,以及倒塌前的極端暴雨,共同誘發今次古城牆倒塌。工程師梁鴻細認為報告全面,建議當局檢視相關監測措施,避免同類事件發生。文物工作者鄭國興擔憂用水泥臨時加固會影響被埋的倒塌牆體,希望工務局及文化局亦要公布調查報告。
加思欄馬路六月九日晚發生山泥傾瀉,一段城牆遺跡局部倒塌,波及周邊大廈低層住戶,傾塌的山泥及石牆壓毀住宅花籠及牆身。政府聘請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負責調查。事隔三個月,公共建設局網上公布加思欄古城牆倒塌事故最終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古城牆下方砌石護土牆結構不完整和鬆散,存在穩定性缺陷,成為事故中最先破壞處。而私人地盤承建商的環境報告認為嘉安閣側三角形砌石矮牆「不具備支撐作用」,以及侵入地盤地界而將矮牆拆除;古城牆上方專科大樓觀光走廊工程建設完成後,未有完善排水路徑,對開挖的土體亦未做好排水和防護;而事發前兩天極端暴雨進一步弱化砌石護土牆穩定性,兩個工程同期施工等因素,共同誘發古城牆倒塌。
本身是工程師的議員梁鴻細認為報告全面,關注是否有補救方案。而報告提到安裝於古城牆頂部和附近樓宇的監測點未能反映施工及降雨對古城牆及護土牆真實情況,建議當局檢視相關監測措施,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文物工作者鄭國興認為專科大樓工程改變山體結構,建築使用不吸水的水泥無法分擔古城牆排水,希望當局完善相關排水工作,保護僅存的古城牆;他擔憂用水泥臨時加固會影響被埋的倒塌牆體,並希望工務局及文化局等權限監測部門亦要公布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