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0月2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古琴在年輕人中流行
    【中新社瀋陽10月22日電】(作者 李晛)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這兩人因琴曲“高山流水”而成為知己,後來因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決定終身不再彈琴。
    這段故事令無數人動容,但他們當年所撫的古琴高雅神秘,鮮為人知。如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琴在中國日漸昇溫,在年輕人中正流行。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寶。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在遼寧瀋陽,古琴文化展示館裡有幾位年輕人,嚮往喜愛古琴,被其典雅的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
    “80後”中學語文老師曲騰是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她認為與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相比,古琴能够在“悅己悅人”中修身養性,提昇文化素養。“古琴是一門藝術性、文化性極高的樂器,學習古琴關鍵在於如何用自己的情感表達出古曲的內涵。”曲騰如是說。
    “學習古琴讓我學會了‘靜’‘和’‘遠’,凡事祗要靜下心來,就會有更多的收穫。”“90後”全職媽媽于亞坤學習古琴的初衷源於孩子,她希望通過自己學古琴的態度告訴孩子堅持的意義。于亞坤說:“我努力練琴,孩子堅持練習舞蹈,我們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如果說尋知音、修身養性是古琴傳承中的小眾培育,那麼作為一門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面向當代大眾擴大其受眾面,也是古琴遺產保護工程中勢在必行之舉。
    瀋陽古琴文化展示館負責人李旭是“80後”也是資深的古琴文化傳播者,她從事古琴教學5年有餘。為傳播古琴文化,2022年初,李旭與多位琴友成立了瀋陽古琴文化展示館,“展示館為古琴愛好者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希望古琴能够走進大眾視野。”
    據李旭介紹,多年來,許多古琴愛好者慕名而來找她學撫琴。這當中,有小到十幾歲的孩子,也有大到七旬老者,更有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友人。“有一位來自柬埔寨的學員胡波,他將古琴文化帶到了柬埔寨,受到眾多當地人的喜愛。”
    除了像李旭這樣的古琴文化傳播者,還有傳承者。43歲的傳統古琴斫制技藝非遺傳承人劉曉楓,家族世代制琴,在東北地區有百餘年曆史,作為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劉曉楓始終致力于製作適應東北氣候的古琴。“木料要選用上百年的老房樑來製作音色才通透穩定,細節處的粗細薄厚全憑多年積累下的經驗和手藝......”談起制琴劉曉楓滔滔不絕。
劉曉楓說,學習古琴是一種心態,它能讓人沉穩、靜下來,他希望當代年輕人把學習古琴當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學一門技能。
    面對年輕人學古琴熱潮,梅庵琴派第四代傳承人林海鷹表示,造成如今古琴熱的因素很多,但重要因素還是基於古琴自身的藝術魅力。林海鷹坦言,古琴能够幫助大眾減少浮躁感,現代化都市發展節奏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用古琴來填補自己的業餘生活,他們選擇用積極健康的休閑方式來豐富文化生活,使古琴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得以繼承和發揚,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