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12月0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西混搭」驚艷國外觀眾
 台青用阿卡貝拉演唱中國民歌

    【中新社上海12月8日電】(中新社記者  繆璐)“我們用阿卡貝拉的方式演唱雲南民歌《小河淌水》,甚至演唱昆曲。這些作品被帶到歐洲、美國等地演出時,外國聽眾感覺非常驚艶,這樣的‘中西混搭’,讓他們耳目一新。”上海阿卡貝拉中心執行長陳午明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阿卡貝拉是一種純人聲、無伴奏的合唱形式,源自中世紀歐洲的教會音樂。20世紀70年代起,歐美地區音樂人開始用阿卡貝拉演唱流行音樂,現代阿卡貝拉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陳午明來自台灣台北,是台灣第一個專業阿卡貝拉人聲樂團“神秘失控”的團長。為了在台灣進一步推廣阿卡貝拉以及劇場表演藝術,陳午明辭去程序員工作,全職從事阿卡貝拉演出,但全部身家投入後卻“打了水漂”,一度窮到在排練室睡沙發。
    2011年,陳午明迎來事業轉折點。資深合唱愛好者、兩岸文化交流推行者陳鳳文成立了上海阿卡貝拉中心,她邀請陳午明一起推動大陸阿卡貝拉音樂文化的發展。
    陳午明說:“她覺得阿卡貝拉是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一種藝術形式,很希望把它推廣出去。當時聽到她的想法,我便一口答應,感覺可以在前面所有努力的基礎上,向前更進一步。”
    初期在上海推廣阿卡貝拉,陳午明遇到了和在台灣剛發展時一樣的困境——很少有人知道阿卡貝拉是什麼。為了推廣這種小眾的音樂形式,陳午明帶團隊到處演出,向大家展示阿卡貝拉的好玩和動聽。
    至今,陳午明的辦公室還貼著一張橙黃色的海報,這也是他們在大陸開始的原點,上面用黑色繁體字寫著,“愛上,阿卡貝拉”。據陳午明介紹,當時通過這張海報,舉辦了第一屆音樂營,“我們在微博上面找,哪裡有阿卡貝拉團隊,哪家高校有阿卡貝拉組織,就主動去聯系他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陳午明團隊已到大陸20多個城市進行演出,而在“大本營”上海,阿卡貝拉團隊數量不斷發展壯大,並跨越各年齡層。
   “對於阿卡貝拉,一開始大家肯定是感覺新奇和有趣,但推廣後期,我們用阿卡貝拉去改編中國的歌曲,包括民歌、流行歌、昆曲等。”陳午明說,“很多國外觀眾跟我說,沒想到阿卡貝拉到中國後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這些作品是融合了屬於我們自己文化和精神的東西,很讓人感動。”
    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陳午明還開發各類活動,從音樂營到全國大賽,再到巡迴音樂會,希望通過多種音樂形式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今年以來,兩岸阿卡貝拉團隊的線下演出活動迅速恢復。在陳午明的組織下,今年已有6支台灣阿卡貝拉團來上海進行參訪和交流。讓陳午明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台灣團隊唱起《小河淌水》,大陸團隊唱起《外婆的澎湖灣》,兩岸觀眾自發一起鼓掌一起唱。
    陳午明回憶道:“那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原來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友誼一直存在。音樂可以超越一切語言和限制,就這樣在聲音的和諧中進行交流,然後彼此的距離越走越近。”
    如果用一首歌形容自己在大陸的發展,陳午明認為是《我的未來不是夢》。在他眼裡,上海這座城市讓他變得更加勤奮,而面對大陸先進的都市、廣袤的土地、繁多的人口,“我覺得我曾經想過要辦的事情,說不定都可以在這裡發生。”他還期待,明年能帶上海團隊去台灣演出,更期待未來兩岸的交流更多有來有往。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