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化正在走出去換然新生
【中新社上海4月11日電】(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逆水寒勝冰,浴火溫在心」,港台武俠小說作家溫瑞安近日在上海現身,受到復旦大學「溫迷」的熱烈歡迎。
「金古梁溫」新武俠四大家,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鼎盛期之後,隨著金庸封筆,古龍離世,梁羽生隱退,祗剩高產的溫瑞安。
溫瑞安的此次造訪開啟了其「百城千校」全國巡迴演講的第一站,隨行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溫涼玉、溫挽飛,幽默的溫瑞安稱小兒子是自己的啟蒙老師,「所以我的身邊才能聚集一批‘95後’‘00後’」。
溫瑞安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祖籍廣東梅縣。他從小學就開始寫武俠小說,之後辦過詩社、文社、武館、雜誌、出版社,也做過「大哥」。1983年,已經是亞視創作經理的溫瑞安被批准留港,從此開始了他的創作高峰期。
溫瑞安是個高產得有點驚人的作家。鼎盛時期,他同一時間寫17個連載或專欄。他說自己最高的紀錄一天曾寫2萬多字,「這已經是我的極限了」。雖然常被拿來與金庸、古龍等並稱,不過溫瑞安謙虛地說:「我和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我祗是在後面拉他們衣角的那個」。
敬仰金庸,至愛古龍。溫瑞安總是這樣回答對於兩位前輩的看法。他曾因為金庸在信中稱他為「瑞安兄」而無比興奮,「後來金庸第一次見到我,那一年他57歲,他一直以為我四十幾歲,他以為是一個老傢伙在寫小說」。
很多人讀金庸的小說,讀到的是俠義,是豪情,獨獨溫瑞安說「金庸寫的是情書」,「萬水千山,情不斷」。不過,在說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古龍時,溫瑞安頓時流露出「江湖義氣」的一面,「我喜歡古龍,一朝是兄弟,一輩子是兄弟。」
場下有「溫迷」提到了作品改編的問題。對於改編,溫瑞安多少還是有些無奈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因為被改編得太過離譜,從此不看電視。
當天,溫瑞安再次談到這個話題,「當改編權賣給了別人,就不再是作品原來的樣子」。
話雖如此,他仍對即將影視化的作品充滿期待。溫瑞安說,如今的改編與過去有所不同,他有望親自參與這些項目的監製與編審,力求完美呈現原著精神,這對於眾多「溫迷」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如今武俠小說日漸式微,也有很多人問溫瑞安:「武俠沒落了你怎麼辦?」
「說武俠沒落了,是因為他們沒有信心,對‘俠’沒有信心。」溫瑞安表示,神州在,俠義在。俠是東方文化的精神傳承,更是聯系全球華語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橋樑。而現今的發展趨勢也可以看到,「俠文化基因」也正隨著「文化走出去」,煥然新生。他呼籲高校學子加入武俠小說的寫作隊伍,「我們要掌握自由創作的時代,‘俠’是我們的,是我們的原創,我們要把‘俠’深耕遠植,寫出‘俠’的春天,讓它成為我們共同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