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雲龍提三建議 梁司冀發揮優勢拓葡語市場
四地探討灣區帶來新機遇


【特訊】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帶來的新機遇」。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在大灣區機遇裡,澳門需要繼續努力發揮「一國兩制」、中葡雙語、良好營商環境等優勢,以語言文化為紐帶、以經貿合作為主題、以產業對接和專業服務為支撐、以共同發展為目標,服務大灣區城市的高質量對外開放,拓展葡語國家市場。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提出三點建議,一、堅持科技創新要素驅動;二、增進青年共興共融;三、推動商會間交流互鑒。他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大灣區定能形成優秀創新體系、優良生態體系、優質服務體系和優越治理體系。
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澳門中華總商會合辦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昨日舉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帶來的新機遇」。
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定位,澳門將承擔「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角色,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高雲龍認為,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獨特作用將在灣區建設中充分彰顯;廣東國際交通樞紐和綜合性產業基地優勢將更突出,台灣毗鄰粵港澳大灣區,亦可成為技術的重要貢獻者。他提出大灣區要堅持科技創新要素驅動、增進青年共興共融和推動商會間交流互鑑3點建議,相信大灣區定能形成優秀的創新體系、優良的生態體系、優質的服務體系和優越的治理體系。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存在的制度差異,既是大灣區加快融合的難點,也是優勢,因此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融合創新,要推動灣區城市間深度融合和互利合作,包括推動法律和管理等制度對接,逐步消除區域障礙,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更加便捷地有序流動。
他稱,以澳門角度來看,澳門要解放思想、深化與大灣區各城市的精準對接、互補發展,同時要發揮綜合優勢,並借助大灣區城市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澳門會繼續發揮「一國兩制」、中葡雙語、良好營商環境等優勢,圍繞「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結合「+澳門」的理念,以語言文化為紐帶、經貿合作為主題、產業對接和專業服務為支撐、共同發展為目標,服務大灣區城市的高質量對外開放,拓展葡語國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