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3月3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包容融入中國人的血脈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作者  楊慶中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包容,即寬容、容納,它是基於差異性、多樣性,並認可差異性、多樣性,且致力於差異性和多樣性之間的和諧共生的一種理念和行為。
    中華先民很早就對“包容”的問題有所自覺,《尚書》中有一句話:“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說,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事業才會巨大。幾千年來包容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包容是中華民族融合的產物
    中華文明是一個多民族包容、融合的產物。夏商周時期,華夏大地星羅棋佈著形態各異的民族,各民族之間很早就交往、通婚、互通有無。《國語》中說:周的先王“聘後於異姓,求財于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意思是周人的先王奉行異姓通婚的制度,互通有無的貿易政策,和廣納賢才、廣開言路的政治氛圍。《國語》把這些策略稱之為“務和同”。
西周末期的思想家曾從哲學的高度就此予以深刻討論,如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並舉例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這是強調悅耳的聲音、美麗的文采、可口的美食、可以比較的事物等,都是建立在有差別的統一基礎之上的。因此“和同”就是承認差異,承認多樣性,並包容差異和多樣性。
    這也正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謂的“和而不同”的精義。“和而不同”最好地體現了包容的義涵。這一思想也對後來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唐太宗在民族關係問題上強調華夷一體,明朝統治者也強調華夷無間,清朝則強調在其治內無華夷之別,無內外之分,等等。
    就此而言,包容的理念是中華民族融合的產物,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如此燦爛多彩,即源於這種包容精神,也是其結果。“協和萬邦”是包容的政治理想體現
    多民族融合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政治上當然需要包容精神,中國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協和萬邦”政治理想。“萬邦”即“天下”,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全球”。
    中國先哲十分重視從天下及人類整體的視角思考問題。《尚書•堯典》中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是說要發揚大德,和睦家族,進而辨明各族之事,協調萬邦諸侯,使天下的百姓都能和諧相處。《尚書•洪范》還提出“無偏無黨”的主張,要求統治者大公無私,好惡一同於天下,而不為一己之私所羈,所謂“無偏無党,王道蕩蕩;無党無偏,王道平平。”春秋末期的老子進一步指出“容乃公”,即有包容才會公正。
    這些思想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代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以宗教為例,中國古代多種宗教並存,但從未發生過宗教之間的戰爭,彼此之間均能和諧相處。不但和諧相處,還互相學習,互相  補充。例如,儒釋道中的儒和道在中國本土,佛教則源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雖然也曾在部分知識份子中引起過警覺,但並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可以說,三教的發展史,就是三教之間的不斷融合史。雖說是融合,但都沒有消滅對方。
    我們還可以舉景教的例子。基督教於1300年前的唐朝傳入中國,時人謂之“景教”。景教教士敘利亞人阿羅本攜經赴長安,受到唐王李世民的恩待,並被冊封為“鎮國大法王”。景教在唐朝時期能夠達到“寺滿百城”“法流十道”的偉大壯舉,不能不說與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的包容性有關。“仁愛”精神是包容在道德層面的表現
    政治文化中的包容性在道德實踐層面的表現就是“博施兼濟”的“仁愛”精神。《左傳》中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意思是說親近仁義,交好鄰國,是十分珍貴的國家策略。孔子把他概括為“德不孤,必有鄰”。孔子提倡“泛愛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些彰顯的都是仁心大愛。孟子在孔子仁愛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仁政說,主張王道,主張以德服人。孟子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這是說夏商周三代的統治者中,其能夠成為天下共主的,乃是由於他們的仁德;其失去共主地位的,乃是由於他們失去了仁德。孟子因此反對“以力服人”,尤其反對“強淩弱,眾暴寡”的不義之戰,並對於“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的殘酷性提出了嚴厲批判。墨家創始人墨翟,雖然其思想與儒家有別,但在提倡“博施兼濟”方面卻十分一致,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還特別強調“非攻”,堅決反對侵略戰爭。史載公輸般曾為楚國打造攻打宋國的器械,墨子聽說後便去勸阻,並拿出自己研製的防禦器械與公輸般較量,公輸般攻城的器械用盡了,墨子防禦的器械還有不少,公輸般認輸。墨子終於把戰爭阻止在實驗室之內。
    這些思想鍛造了中華民族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愛好和平、公正誠信的包容精神,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和平使者。張騫出使西域,王昭君出塞和親,文成公主入藏……他們不但是和平的使者,更是愛的使者。中國人提倡厚德載物、大愛無疆,對於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以及災難為百姓帶來的疾苦感同身受,對於貧窮落後國家和地區的無私援助,都體現了博施兼濟的包容精神。包容還體現為“民胞物與”的宇宙意識
    中華文化的包容精神,不但推及人群族類,還體現為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宇宙意識。中華文明從其開始就非常重視人的存在世界的三要素“天地人”,也非常注重天地萬物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老子指出宇宙之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庸》提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並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莊子則十分崇尚“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自由生活。宋代的哲學家張載在其《正蒙》中明確指出:“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是說,資始萬物的天是萬物之父,資生萬物的地是萬物之母,人與萬物一樣,在天地之間;天地之氣是我的軀體,天地之道是我的本性,所有的人是我的兄弟姐妹,萬物是我的同類。
    這是多麼和諧、融洽、美好的宇宙圖景,這是多麼寬廣、中和、包容的人文情懷。“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這就是融入中國人血脈的包容精神,是基於宇宙的整體,基於天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基於人類多元文明的和平共處,視世界為命運共同體的包容精神!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