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指出
南海秩序不應由域外國主導
【中新社海口6月22日電】(記者 楊旭 關向東 王子謙)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近日在海口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尚無地區安全機制覆蓋南海,但未來該地區的秩序,不應由域外大國來主導。
吳士存從歷史和法理角度指出,中國是最先發現、最先命名、最先把南海諸島納入版圖、最早設置行政管轄且行政管轄連續不斷的唯一國家。史料記載,中國早在漢代就已發現南海諸島,唐代即設置行政管轄,北宋始中國即派水師巡視,明清時代更是通過航行和漁業活動,積累起對南海開發基礎之上的有效管轄。作為二戰戰勝國,中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條約恢復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並在隨後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標繪南海斷續線,對南海諸島主權進行鞏固和確認,得到了包括南海周邊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中國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和主權權利構成了戰後國際秩序的一部分,挑戰中國對南海諸島主權就是挑戰戰後國際秩序、就是對現行國際秩序的反對。”吳士存說。
吳士存說,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主權、海洋權利和歷史性權利: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基於發現和先佔而取得,雖然主權在歷史上曾一度被外國侵略者剝奪,但二戰後中國又根據一系列國際條約予以收復;
中國在南海享有的海洋權利是伴隨著現代海洋法的誕生和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提出相應的海域主張,是《公約》賦予任何一個締約國的神聖權利;
中國在南海享有的歷史性權利,是若干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南海開發經營和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積累和沉澱下來的權利,它在現代海洋法產生以前就已經存在,試圖以《公約》來否定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顯然不僅有違“法不溯及既往”的國際法基本準則,而且有失公允。
吳士存說,美國2011年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真正意圖在於鞏固建立在雙邊聯盟基礎上的亞太地區霸主地位,維持對亞太地區秩序的主導權。
他說,在目前沒有一個地區安全機制覆蓋南海的情況下,本地區的安全秩序處在調整和演變中。中國是本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南海最大的沿岸國,是南海諸島真正的主人,南海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超過任何一個國家,中國不會接受未來的南海秩序由任何一個域外大國來主導。
針對南海危機管控機制缺失,吳士存建議,一方面推動《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合作,另一方面要加緊磋商“南海行為準則”,充分考慮各方關切,盡快發揮其作為未來南海地區危機管控機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