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4月2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青瓷「新秀」張英英
 續寫其「瓷藝人生」


    【中新社麗水4月4日電】(作者  范宇斌)「父親對龍泉青瓷那種執著追求和他的人格魅力,是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清明節前夕,生於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張氏青瓷第七代傳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英英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追念父親張紹斌。
    張英英生於龍泉寶溪張氏青瓷世家,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張紹斌之女。張家七代人接續傳承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不變的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精益求精,以及對龍泉青瓷藝術的匠心獨運和創新發展。
    成長於龍泉青瓷世家,張紹斌卻從未要求女兒張英英和兒子張篤良長大後一定要繼承家族手藝。「但父親內心一定很希望我們能傳承青瓷的祖業。」張英英說,正是父親潛移默化地引導,青瓷成了她童年時最美的記憶。
    「童年時,看著父親將手中的泥巴變幻成各種不同造型的青瓷作品時,點燃了我對青瓷的好奇心,我也開始抓起瓷土,嘗試製瓷。」張英英回憶道。「當製作出一件滿意的作品時,父親就會幫我燒製出來。」張英英說,「15歲那年,我的‘處女作’誕生了,是一把由我獨立做造型,再由父親幫助上釉並燒制的提梁壺。」
    張紹斌對龍泉青瓷有著極高的造詣,這讓張英英從小就對青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從祖輩製作的龍泉青瓷仿古瓷「壽龜」「白菜瓶」等多件精品入藏龍泉青瓷博物館,到父親深入系統地實踐和研究龍泉青瓷胎釉特性和燒制技藝,圓滿恢復了青瓷薄胎厚釉燒制、金絲鐵線紋飾和支釘架燒等傳統工藝,在張英英看來,張家世代制瓷是龍泉青瓷傳承發展的生動寫照。
    「釉是龍泉青瓷的魂,龍泉青瓷釉面‘似玉非玉而勝玉’。」張英英總是喜歡靜靜地看著父親的青瓷作品。她談道,龍泉青瓷是一種清雅靜謐的藝術,其沒有繁雜的造型,卻獨具神韻,能讓她久久凝視,平復內心,更好地到創作中去。
    「父親一直是我精神上的領路人。」張英英說,如今,能把對青瓷的濃厚興趣當作努力追求一生的事業,讓她倍感幸福。
    龍泉青瓷藝術寄託著一代代青瓷人的創造才能。如張紹斌首創紫口烏金邊工藝,解決了長期以來青瓷器口唇流釉的難題;燒製成功大口徑青天斗笠碗,突破了青瓷薄胎厚釉不能燒制大件器型的陳規;其研製的新米黃色哥窯,釉色青中沁黃、黃裡透青,釉層豐厚瑩潤、含蘊雋永,是繼梅子青、粉青釉之後,又一釉色高峰。
    創新從未止步,張英英繼續創新著「滿釉燒」的技藝,彌補了「支釘燒」的痕跡。同時,在迷你小件青瓷作品上,勇攀技藝高峰。
自張紹斌逝世4年來,張英英又復刻了多件父親的代表作。「一方面是對父親的懷念,想通過復刻作品,走進他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也是磨練技藝。」張英英說,青瓷創作要從心而發,匠心而做,希望通過自己的成長和歷練,能做出更多傳遞心聲和情感、有溫度的作品。
    張英英指著她的作品《成長》向記者介紹道,這一組作品由幾把壺組成,「起初,我覺得成長是隨著年歲增長而慢慢長大,而隨著父親的逝世,我對成長有了不一樣的理解,有時候成長也可以是一瞬間的,所以最後一把壺一下子變大了。」
    暢想未來,張英英說,她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藝術水準,向父親和祖輩靠近,一如張氏家訓所說「好好做青瓷,忠於青瓷」。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