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5年03月2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傳統服飾再掀熱潮
    【中新社濟南3月7日電】(作者 王采怡 李欣 趙曉)中國素有“衣冠古國”“禮儀之邦”之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服飾也在世界時尚舞台上創造新的潮流。
    在挺立時尚潮頭的意大利、法國,具有東方色彩的傳統服飾也歷久彌新。東西方傳統服飾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在新時代又如何互鑒,生發出新的火花?近日,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周錦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傳統服飾各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周錦:東西方服飾的演變與各自的文化發展緊密相連。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有數千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的服飾形制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其中最為核心的是禮文化與祭祀文化,吉、凶、軍、賓、嘉五禮都有對應的服裝形制。除祭祀服裝外,朝服、便服等也都有講究,從皇家到百姓,人們都會按時令穿衣。
    因此,東方服飾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著白、青、黑、赤、黃五色,而服飾的形制則與四季輪轉、十二地支緊密相連,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一定時間內,人們所崇尚的某一項事物被稱為時尚,中國服飾與時偕行,也詮釋了“時尚”一詞。
    周朝時期的《尚書》《周禮》《左傳》等典籍中有關於服飾文化的記載。秦統一六國後,確定了服裝形制,漢代傳承並發展,唐代大氣,宋代簡約唯美,元代充滿民族特色,明代絢麗,清代則繼承《周禮》並融入“馬上民族”的特色。進入民國,上海改良旗袍吸收海外絲織服裝的經驗成為潮流。如今,呈現出華服、新中式、漢服等“多元並盛”的趨勢。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人用服飾的色彩、形制去制禮作樂,參與國家治理,也使服飾成為“錦綉中華”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服飾發展則深受“以人為本”觀念影響,尊重個體價值、追求個性表達,服飾貼合人體線條,注重展現人體美與個性美。其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古希臘時期、古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19世紀以來的女性解放時期。
    古希臘時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至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當時男女服飾均以袍為主,這些袍常用玻璃或石頭釘綴的珠子作為裝飾,並別於右肩。進入古羅馬時代(包括拜佔庭時期),受中國絲綢和刺綉的影響,服飾依然以袍為主,但融入了中國刺綉作為點綴。文藝復興時代(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盛行舞會服裝,特點為收腰與大裙襬,一度流行高高翹起的後臀設計,類似雞尾裙。此時期的服裝對女性造成了一定束縛,尤其是收腰設計。白天的服裝通常拘謹嚴實,而舞會服裝則追求裸露與展示。18世紀後,女性服飾進入洛可可時代,以花邊和刺綉為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香奈兒和迪奧等品牌的出現,將女性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如香奈兒的輕鬆褲裝,展現了女性的自由與奔放。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服飾在當今社會再度崛起,背後有哪些推動因素?
    周錦:20年前,漢服的復興意味著中國文化的回歸,而當今漢服的崛起,特別是馬面裙的崛起,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表達,同時也是人們對傳統服飾美學的致敬。
    在我看來,華服崛起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文化崛起帶動民族自信,這在近10年體現得尤其明顯。近年來,國家倡導傳統文化的復興,學習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正是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崛起,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時尚設計體系。漢服再次興起,並非讓我們回歸古人的時代,而是將古人所使用的色彩體系、服裝形制等傳統審美,與現代美學相結合,並在新時代中吸納外來時尚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二,年輕人特別是中國留學生、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年輕一代穿華服,從最初的模仿逐漸深化為熱愛,這一轉變直接催生了華服的復興與新中式風格的崛起。
    第三,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越來越多的“00後”“90後”開始對香道、花道、茶道感興趣。走進年輕人創辦的茶社,你會發現他們既對茶具種類、飲茶風俗十分瞭解,又能把西式咖啡和中式茶飲進行融合創新。同樣,他們也喜歡漢服絢麗的色彩,嚮往健康美好的生活。歸根結底,文化能帶給人們心靈的安寧。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傳統服飾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樣交流互鑒?
    周錦:在我們身邊,東西方傳統服飾間的交流無處不在。迪奧把馬面裙作為主打的高定款,愛馬仕在雲貴地區收集綉片,這是中國傳統服飾對西方高奢品牌的影響。當然,現在流行的小香風、西裝、蕾絲花邊等服裝風格則是從歐洲流傳過來的。
    以日本為例,日本自古受中國文化的熏陶,不僅沿用中國的干支紀年法,還借鑒中國的色彩理論與服飾體系。其服飾文化濫觴於中國的唐代服飾,經過日本本土化的改良與創新,中國唐代服飾的形制美學與色彩體系在日本得到較完整的保留,而中國精湛的面料織造與染色技術也被日本珍視傳承。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日本設計師邁向國際時尚舞台,70年代初,開始輸出日本設計,參加諸如米蘭時裝周、法國時裝周、倫敦時裝周及紐約時裝周等國際頂級時尚盛事。儘管遭遇不少困難,但經過長期的國際交流,日本逐漸孕育出獨特的侘寂文化。
    尤其在色彩運用上,日本在秉承中國五色體系的基礎上,融入本土特色,形成淡雅清新、明快和諧的色彩風格。
   這種色彩風格不僅與日本社會倡導的“微笑運動”精神相契合,更與日本兒童自幼接受國學教育有一定淵源。
   鑒於此,各國在推動服飾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對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應著力構建具有本國特色的色彩與時尚體系,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非僅僅局限於對古老服飾形制的簡單複製。唯有不斷創新,東西方傳統服飾文化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更緊密地交流互鑒。
昔日新聞
July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SunMonTueWedThuFriSat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