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9月0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170年前一封家書連兩岸
當下仍然可以「抵萬金」

    【中新社漳州8月24日電】(作者 彭莉芳 張金川 廖珍妹)清道光年間,隨當時閩人大規模遷徙台灣熱潮跨海打拼的青黎應未料到,寄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老家的一封家書,在170多年後,成為研究閩台關係史的珍藏檔案。
    該信函於2009年在南靖土樓一戶劉姓人家中發現,現展陳在南靖檔案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台批”原件。雖歷經歲月滄桑,長46厘米、寬25厘米的暗黃色信箋上,字跡仍清晰可見。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日前,中新社記者前往漳州探訪時瞭解到,據不完全調查,漳州市民間現存兩岸家書總量約在1萬封左右,面臨流失風險。
        專家:當下仍“抵萬金”
    “閩南人寫信就叫寫‘批’。”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塗志偉指出,在狹義範圍內,“台批”是兩岸家書更具閩南味的表達。
    深入研究閩台文化多年的塗志偉通過調查梳理,將兩岸家書分為兩類,即閩台兩地間親友往來或信息聯系的憑證,以及親屬間銀信合一的往來互動。與僑批單方面接收海外銀信不同,台批中的閩台互動是雙向的,“不僅是遷到台灣的親人寄錢回祖家發展公益事業,家鄉的人也匯錢到台灣,支持親人的發展及當地建設”。
    “在通信不發達的時代,信函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塗志偉表示,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兩岸家書作為珍貴的涉台文獻資料,仍起著“抵萬金”的作用。
      台聯:保護“迫在眉睫”
    以台批為主的兩岸家書等涉台文獻資料,承載著兩岸走過共同的歷史記憶。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資料大量散落在民間,缺乏重視。
    漳州市台聯會長方麗雲是“遷台記憶文獻資料”徵集的有力推動者。她直言,兩岸家書的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目前民間很多兩岸家書存在狀況堪憂。”徵集活動啟動後,方麗雲給相熟的台胞、台屬打去一個又一個電話,聽到最多的卻是:“早些來就好了”“家裡好多信都爛了”……
    據方麗雲透露,截至目前,漳州已搜集到文書、照片、證書、族譜名册、書畫等“遷台文獻”檔案文獻2861件,其中兩岸信件139件。
    一本名為《霧峰林氏文書集》的閩台相關信函圖書,讓方麗雲驚喜連連。她常在辦公室翻看這本由台灣輾轉得來的繁體書,感嘆台灣的霧峰林家後人將祖上家書往來信箋悉心存檔,也 期盼能聯係上台灣更多有關團體,聯手開展雙向徵集工作,“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兩岸往來鏈條”。
        台屬:兩岸“不了情”
    今年7月,來自漳州的兩岸同名同宗村南靖縣山城鎮雁塔村的76歲村民徐盛土,向福建省檔案館正式捐贈其祖父百年前與台灣親人書信往來的“手抄本”,以期這份“兩岸同宗同祖同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得到更好的保存。
    “手抄本”在十年前經由媒體報道後,受到兩岸同胞的關注,還意外引出一段宗親的尋根之旅。當年,正在苦尋大陸親人的台灣彰化縣人徐肇宏,憑新聞報道來到雁塔村,追尋到大陸的親人,延續兩岸血脈情緣。
    “東海相望同沘日,西窗共剪在何時。”“可憐兩地遙相望,恭愛徒從筆下生。”記者注意到,雁塔村徐氏的“手抄本”用規範的小楷抄錄了當年書信的內容,筆跡歷經百年風霜仍清晰。除了寫盡骨肉親情的思念,還記錄下許多滿懷鄉愁的七律詩句。
    徐盛土之子徐志雄說,高祖父20歲隻身渡海赴台,62歲逝于台灣彰化,數十載無法如願落葉歸根的思鄉之苦,都寄情于書信中。
    十餘封泛黃的家書、一雙等了38年的鞋、宴席上備有的在台親人的碗筷……東山縣銅砵村寡婦村展覽館內兩岸同胞來往的書信及實物,記錄下特殊時期分隔兩地親人間的“心的呼喚,情的訴說”。
    在寡婦村展覽館負責人黃海泳看來,這些書信既承載著台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系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
    隨著徵集活動的展開,兩岸家書等涉台文獻資料,正走出歷史縫隙,重回大眾視野。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