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8月1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電】(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境內名山眾多,如果說有哪一座山承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源頭的歷史,唯有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紅山。”
    在紅山文化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看來,史前先民創造出燦爛輝煌的、以紅山命名的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核心一元。
    紅山文化何以成為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其與中原的仰韶文化、長江中下游的淩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如何互動交流?劉國祥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紅山文化考古研究進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什麼是紅山文化?紅山文化是如何發現和命名的?
    劉國祥:概括而言,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年代為距今6500-5000年,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重要源頭之一。
    1908年,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赤峰英金河畔調查,採集到紅山文化陶片和石器標本。隨後,瑞典人安特生等發掘紅山文化遼寧錦西沙鍋屯洞穴遺址;法國學者桑志華和德日進也在赤峰地區進行數次調查。1930年,考古學家梁思永到英金河與林西一帶調查。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濱田耕作、水野清一等對紅山後遺址進行發掘,1938年出版《赤峰紅山後》發掘報告。1943年,考古學家佟柱臣到赤峰地區考察,發現多處紅山文化遺址。
    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首次提出“紅山文化”命名,強調紅山文化對於研究長城南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問題有重要意義。1956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對紅山前的三個地點和紅山後的一個地點進行調查和試掘,獲得一批重要實物標本,對《赤峰紅山後》報告中的錯誤結論予以糾正,提高了對於紅山文化遺址群及紅山文化研究的總體認識。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紅山文化發現和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特徵的核心內容之一。進入21世紀,紅山文化考古研究全面深入開展。
    中新社記者:紅山文化如何分期分類?考古發掘研究上有哪些代表性遺址?
    劉國祥:紅山文化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又可分出早、晚兩段。早期階段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階段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全面發展,開創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繁榮期;晚期階段距今5500-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社會內部發生重大變革,紅山文明逐步形成。在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分層更加明顯,等級制度確立,出現特權階層及一人獨尊的王者式人物;制陶業高度發達,玉雕工藝技術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玉器成為最主要的隨葬品,形成玉禮制系統。
    紅山文化典型遺址包括紅山後遺址、牛河梁遺址、喀左東山嘴祭祀遺存、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那斯台遺址、草帽山積石冢遺址、哈民忙哈聚落遺址、魏家窩舖聚落遺址等。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命名地;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埋葬與祭祀中心;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首次發現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魏家窩舖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最完整、發掘面積最大的紅山文化中期聚落遺址。
    根據遺址分佈狀況和文化面貌差異性,可將紅山文化劃分為魏家窩舖、牛河梁-興隆溝、哈民忙哈、那斯台四個類型,它們既有各自特徵,又密切聯系。其中,牛河梁-興隆溝類型處於紅山文化的核心分佈區,那斯台類型和牛河梁-興隆溝類型區域性特徵較為顯著,魏家窩舖類型受到中原影響較大,而哈民忙哈類型則可能受到東北地區同時期史前文化的影響。總之,紅山文化晚期晚段紅山文明形成後,各類型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牛河梁遺址成為紅山文化共同體的祭祀和埋葬中心。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的重要一元,紅山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有哪些重要貢獻?
    劉國祥: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其精神信仰與祭祀體系源於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在紅山文化時期得到充分的繼承和發展,並形成系統化的精神信仰與祭祀體系,包括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以龍圖騰為代表的動物崇拜。
    天地崇拜。紅山文化牛河梁、東山嘴、草帽山遺址發現的圓形和方形的壇、冢,將天圓地方觀念融入到建築中;無底筒形器、無底鉢形器、塔形器以及斜口筒形玉器等,均表達出紅山文化先民貫通天地的精神理念和信仰;牛河梁遺址的方形與圓形祭壇、那斯台遺址石雕人像頂天立地的形象,表明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五千多年前已形成,是紅山文化為中國古代哲學核心思想作出的突出貢獻。
    祖先崇拜。紅山文化先民一方面將墓葬建在山頂,使用石板墓,以玉器隨葬,積石成冢,另一方面將祖先形象用陶塑、泥塑、玉雕、石雕等手法予以塑造,加以崇拜。其中,牛河梁女神頭像被認為是“紅山女祖,中華共祖”。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出土的敖漢陶人,是紅山文化先民敬奉、祭祀、崇拜的祖先形象,被專家認定為“中華祖神”。
    動物崇拜。紅山文化的動物崇拜以龍崇拜為重點,紅山文化時期是龍崇拜的成熟期。紅山文化龍形玉器與興隆窪文化早期龍文化因素和趙寶溝文化豬首龍形象一脈相承,對商周及後世玉龍的雕琢及崇龍禮俗的發展均產生重要影響。龍鳳崇拜觀念在紅山文化晚期已形成。
    紅山時期公共信仰和祭祀禮儀系統日趨成熟,以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龍圖騰崇拜以及玉禮制的形成最具代表性,這些均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邁入文明社會的門檻。紅山文化先民的共同信仰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與歷史記憶,並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傳承與發展。
    中新社記者: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淩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等之間如何互動?對後世有何影響?
    劉國祥:在紅山文化孕育和形成過程中,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仰韶文化彩陶進入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在其基礎上創造出一套祭祀用的彩陶器,這種吸納與創新既締造了紅山文化的輝煌,也密切了西遼河流域與中原地區的關係。同時,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兩個文化上層社會之間存在交流,且深入雙方腹地,而非局限於邊緣地區。
    紅山文化與淩家灘文化之間存在著交流、交往、交融的互動式關係,雙方互相借鑒、互有影響,這兩個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背後蘊含有深刻的寓意,反映出史前南北兩個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相互認同或祭祀禮儀體系的相近性,真實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
    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史前中國兩處玉文化中心,各自形成一套可標識身份與信仰的玉禮器系統。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龍與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良渚文化中發現紅山文化的岫岩河磨玉,意味著兩者間可能存在玉料上的交流。
    紅山文化對後世的影響方面,殷墟婦好墓、三門峽虢國墓等多處遺址發現紅山文化玉器。線切割技術玉器在紅山文化時期發揚光大,其蘊含的“以柔克剛”思想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特質與智慧。此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蜷體玉龍,均受到紅山文化影響。蜷體玉龍造型一直到商周都有繼承,也證實紅山文化的龍是中華龍的本源,對後世的龍影響深遠。
    中新社記者: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未來發展有何規劃?您對紅山文化申遺有什麼建議?
    劉國祥:紅山文化是連接東北平原與中原腹地的紐帶,在中華文明起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需要通過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對紅山文化意義和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與闡釋。
    其中,玉器見證了中華文明形成和連續發展的光輝歷程,是中國各民族融合發展和團結進步的重要物質見證,考古學要深入研究紅山文化玉器形成玉禮制的核心,重點闡釋其所蘊含的社會功能。美、英、法等國多家博物館收藏有紅山文化的珍貴玉器,紅山文化國際化研究也是重要課題,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至於紅山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從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高度來認識和行動。目前,申報列入遺產名錄的紅山文化遺址有三處,分別為牛河梁、紅山、魏家窩舖遺址。良渚申遺成功,也促使紅山積極汲取良渚經驗,推進紅山文化大遺址、大保護、全聯動開展申遺工作。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