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4月2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海派下午茶有不少創新
具中西合璧的生活樂趣

    【中新社上海4月16日電】(作者  謝夢圓 楊海燕)下午三點的上海,閑暇與忙碌並存,正如位於上海黃浦區內一家新中式茶館裡的景象。
    這家名叫tea"stone的新式茶館位於繁華商業區內,與傳統茶館裝潢古樸、配有熱鬧的說書、戲曲等娛樂項目不同,tea"stone更像咖啡廳,播放舒緩的鋼琴曲,有獨立小餐桌和保護私密性的隔板,客人中有三兩圍坐閑談的,也有獨自辦公者。店內沖泡吧台上,漢唐煮茶、明清紫砂壺、蓋碗泡茶、現代科技萃茶“群英薈萃”。
    這樣度過下午茶時光的方式,在上海並非鮮見,但卻與下午茶愛好者王省記憶中的不同。當下,上海下午茶雖然延續了融合中西方元素,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創新,不能簡單歸納為某種單一風格,正吻合了“海派”兼容並包特色。 王省的祖父是一位民國時期的上海商人,較早接觸了西方文化。王省與祖父共同生活了30年,從他口中窺見了很多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景象。
    在王省看來,當時主流的下午茶屬於家庭式下午茶,是從中產家庭主婦的麻將桌上喝起來的,男性一般不參與。幾位平時交好的太太們聚到一起,間歇時間享用一些點心和茶水,“當時上海的客廳裡必不可少一張八仙桌,太太們打麻將打得差不多了就撤掉,再放上點心開始喝下午茶,比起社交屬性,這更像一種生活樂趣”。
    考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安置專門的藤凳和小桌享用下午茶,但不會出門或者在客廳外吃,“祗有家裡有草坪和花園的大戶人家才會舉辦對外的下午茶,但這是極少的,並非主流”。王省說。雖然民國時期上海的下午茶文化和上海開埠後西方習俗的傳入有著難以割裂的關係,但兩者之間仍存差異。在王省看來,西方下午茶更注重用具精美,而上海下午茶更注重食品本身。在此基礎上,相較於西方,海派下午茶更看重茶食而非茶水,“除了搭配咖啡和奶油蛋糕,還會在西式餐具裡裝中式點心,比如上海人愛吃的春卷、酒釀圓子,這很能體現海派精神”。 對茶食的偏愛也許與中國傳統茶文化一脈相承,以茶食搭配茶飲享用的茶食文化自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盛行於唐宋。“茶食”一詞最早見於宋代的《大金國志•婚姻》中,“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現代作家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中曾解釋說:“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作為浙江人,他在文中分析稱,南北方茶食在根本性質上有很大區別,即北方點心是常食的性質,出自宮廷,所以稱為“官禮茶食”,而南方的則是閑食,做工更為精細,以品味為主,常有糖、糕、片等類型。 在tea"stone店裡,就有沒肉的小籠包、沒糯米皮的湯圓等創新茶點,外形仿製中式點心,製作原料卻以蛋糕、奶油等為主,勾起不少顧客的好奇心。
    tea"stone聯合創始人、市場總監左蓀告訴記者,之所以敢在上海核心商圈開一家茶館與咖啡店“爭先”,就在於看準了中國人與茶的“羈絆”。“傳統品茶在年輕人看來可能與生活節奏不匹配或者覺得有門檻,但品茶的需求是有的,祗是缺乏渠道去點燃。” 於是tea"stone在形同咖啡店的格局中創建了一個“中國茶的輕博物館”,店中陳列著108種全品類中國茶,並注有相關文化背景。“一人一席一壺茶,我們保留但簡化了喝茶的儀式流程。相較於傳統茶館,這樣的形式更開放鬆弛,但不同於咖啡廳,顧客可以交換茶壺進行分享。”左蓀說。
    “精美的餐具、茶飲搭配點心、一段空閑時光,這三樣齊全了才算是下午茶。”如今,古稀之年的王省也認可了當今上海下午茶的創新形式,認為其本質遵從了海派文化的精神,“所謂海派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結合起來,要把本土的和外來的巧妙結合起來發揚”。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