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大戰結束百年之際
比利時祭奠一戰華工
【中新社波普林格11月10日電】(記者 德永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之際,身為一戰主戰場的比利時10日舉行活動,祭奠長眠在此的中國一戰華工。
當日在比利時西佛蘭德省波普林格市一戰華工紀念園,中國新任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與波普林格市市長德雅蓋向一戰華工雕像敬獻花圈,一戰華工家鄉代表山東省僑務代表團一行也出席活動。
位於比利時西部的波普林格和相鄰的伊珀爾市與法國北部接壤,臨近英吉利海峽,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戰期間當地多次爆發慘烈戰鬥,與凡爾登、馬恩河並稱為一戰“絞肉機”。
1916年至1918年,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14萬中國勞工奔赴歐洲西線戰場,其中1萬多人被部署在波普林格和伊珀爾營地。這些勞工從事挖戰壕、救傷員、埋屍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工作,許多人死於炮火、辛勞或流行病,包括1917年11月德軍轟炸波普林格營地,致使13名山東籍華工遇難。
曹忠明表示,華工歷史是中國和比利時兩國的共同記憶。這些出身農村、從未上過戰場的中國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近時離戰場祗有不到50米,為歐洲和平和戰後重建作出關鍵貢獻。
他強調,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惜和平,開創美好未來。戰爭從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祗能在廢墟上延續仇恨,“各國之間祗有摒棄衝突對抗、促進對話交流、反對單邊主義和自利主義,才能構建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德雅蓋表示,儘管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一戰華工為比利時及英法軍隊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一戰結束百年之際,這段歷史應被永久銘記。
除10日的祭奠活動,比利時還于9日在西佛蘭德省省會布魯日舉辦一戰華工圖片展。約200幅圖片涵蓋一戰華工招募、旅行、勞作、生活、休閑、犧牲乃至戰後遣留、後世祭奠等諸多內容,冀望通過珍貴的歷史影像,讓比利時公眾見證一戰華工歷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