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早療服務人次累計逾三萬

【特訊】兒童接受早療服務黃金期是零到6歲,有市民反映本澳缺乏語言治療師,兒子超過6歲時才排到治療班,而且並非一對一的模式,認為難以奏效,期望本澳可加快培養本地人才。聖公會因應兒童語言發展近年受到關注,自2020年起推出的社區流動服務車,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協助,至今已接觸3.2萬人次,累計服務32,000人次。
聖公會舉辦「一家大細樂容融」親子社區嘉年華,期望透過展覽、攤位遊戲,以及語言篩檢站,讓親子了解家庭中不同的角色,有助家庭健康發展。有家長特意帶同6歲半的兒子到場接受篩檢。吳小姐稱,兒子語言發展較同齡有落差,經教青局評估可在特殊學校就讀,但特殊學校缺乏語言治療師,小朋友在早療的黃金期未能接受治療,令她感到徬徨。
兒童接受早療服務黃金期是零到6歲,吳小姐指兒子到6歲時才排到治療班,40分鐘的時間由一個治療師向兩位小朋友上課,她認為並非一對一的模式難以奏效,澳門應該培育更多相關的語言治療師人才。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葉鑑波稱,轄下17個服務單位去年共有3,500宗求助個案,其中6成屬青少年服務、2成多近1,000宗屬家長求助。因應兒童語言發展近年受到關注,聖公會自2020年起推出的社區流動服務車,期望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協助,至今已接觸3.2萬人次,認為可彈性時間和地點接觸不同服務使用者。另外,聖公會正開展家長身心健康和管教壓力的調查,預料今年第4季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