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科技手段提升泊車效率
氹仔馬場倡建多層式停車場


【特訊】特區政府考慮率先在柯維納馬路戶外停車場引入半小時收費制度,有學者希望以更多科技手段提升駕駛者泊車效率。有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則建議,利用原氹仔馬場用地興建多層式停車場。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公共停車場泊車制度。日前政府透露,考慮率先在柯維納馬路戶外停車場引入半小時收費制度。當局稱,會參考鄰近地區的泊車政策,積極研究本澳公共停車場的定價機制。節目上,有聽眾表示:「半小時會很方便,一早家長送小朋友上學,不會阻礙學校交通,不會塞車和學校太多學生接送,就會不方便。」亦有聽眾希望完善停車場動線安排,他稱:「出口處右軚車完全看不見來車,來車在柯維納一轉彎會衝上來,我們一出車,很容易出現交通事故。」
氹仔社區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林家全樂見政府試行相關收費,是政府聽取民意的決定,認為可以避免一部分違泊。他建議要考量及討論停車場管理成本會否因應相關政策增加,並要加強違停執法,令市民使用停車場。
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李仲森指出,半小時收費定位不清晰,又認為相關收費制度未必能提升停車場的流動率及使用量,期望利用原氹仔馬場用地興建多層式停車場。
澳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林瑞海認為,相關措施可滿足停車場路外化政策,希望將來可精準至以分鐘計算。他又建議研究泊車需求、時間分布,並研究加強停車場技術,助車主更快找到停車位。
林瑞海認為,可透過電子手段更好掌握停車需求,他舉例,內地的停車場設有資訊系統,可透過通訊軟件查找空位及車輛位置,又提到本澳停車場的出入口車牌感應,受現場光線、鏡頭、車牌安裝等情況影響準確度,他建議參考內地相關停車場管理,在未來的招標要求中,加入提高鏡頭解像度、引入智能查車系統等,並統一各停車場的相關設備標準。
對於有聽眾反映戶外及停車場的車位太窄,林家全指出,現時大型輕型汽車增加,車位應與時並進,促請政府設車位標準。亦有聽眾反映有停車場出口危險,他建議在停車場出口加裝讓先符號或閃燈。
另外,有聽眾期望統一各公共停車場收費,李仲森認為統一相關收費不公平,指出收費要考量經營者投入資金、車位數量、地區等,他又建議把停車場月票改為限於夜間,減少日間空置的車位;並在停車場的外部顯示屏,顯示剩餘的電動車充電位;又促請政府在民居附近的閒置土地增加泊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