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6月2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被毛澤東讚為得力助手之印尼華僑
朱雲卿戰功揚名井崗山

    【中新社井岡山6月23日電】(中新社記者劉佔昆吳鵬泉)“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毛澤東的這首《西江月·井岡山》家喻戶曉。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指揮黃洋界保衛戰的是一位印度尼西亞歸僑——朱雲卿。
  據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員顔瑾介紹,朱雲卿1907年出生於廣東梅縣,1921年隨叔父到印度尼西亞打工,1924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國,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並隨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紅四軍成立後,他擔任紅四軍31團團長。
  1927年10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井岡山上,地勢險峻、峰巒叠嶂的黃洋界是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紅軍在黃洋界修築了工事防線和瞭望哨,並派兵駐守。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研陳列室副主任周見美說,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趁紅四軍主力遠在湖南之際,以四個團兵力進攻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紅四軍在朱雲卿、何挺穎、陳毅安等指揮下,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發動民眾憑險抵抗,擊潰敵人的多次進攻。
  “當時,紅軍戰士與赤衛隊員把茨坪軍械處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抬上了黃洋界。在僅有的三發炮彈中,前兩發因受潮沒有打響。正當軍民著急之時,最後一發炮彈騰空而起,在敵人的指揮所裡炸響。”周見美說:“埋伏在各個山頭上的民眾都沖了出來,土槍土炮也打響了,早已準備好的煤油桶裡的鞭炮也點了起來,紅旗也搖了起來,敵人一看這情形,不知道紅軍有多少人馬,誤以為紅軍主力回到了井岡山,嚇得傍晚即退出戰鬥。”
  作為井岡山險要哨口之一,黃洋界的得失是保衛根據地和革命火種的關鍵所在。得知黃洋界大捷,毛澤東揮筆寫下《西江月·井岡山》的著名詩篇。
   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黃洋界上一戰成名的朱雲卿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屢立戰功,先後組織、領導了龍源口大捷、圍困永新城等諸多戰鬥。
   1930年8月,朱雲卿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兼紅四軍參謀長、紅一團參謀長。1930年底,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鬥中,朱雲卿協助毛澤東、朱德制定計劃,部署部隊,指揮作戰,對全殲張輝瓚師,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澤東稱贊他為“得力助手”。
    1931年春,朱雲卿住進江西省吉安縣東固醫院接受治療期間,被國民黨軍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 
  1983年,朱雲卿被中共中央軍委列入193位對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軍事人物之一,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他的赫赫戰功,彪炳史册。
  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江西井岡山市在黃洋界哨口上築起紀念碑,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展示相關史料。
  “黃洋界保衛戰是一次決定的戰役,保存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追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來自湖南的紅軍烈士後代鄧先芹一度哽咽淚下。
  眼下,黃洋界景區內遊客絡繹不絕,井岡山上先烈們的故事正被人們緬懷。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