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11月0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馬頭琴「呼麥」混搭西洋樂
特色民樂打動年輕人的心

    【中新社蘭州10月30日電】(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 高瑩)當悠揚婉轉的馬頭琴聲響起,低沉深邃的蒙古族“呼麥”隨之振蕩開來,緊接著是小提琴餘音裊裊……日前,一曲另闢蹊徑的中國民歌《鴻雁》,在蘭州以“中西合璧”的混搭演奏形式出場,令觀眾耳目一新。
    這是甘肅“85後”蒙古族音樂人巴依勒格的又一次探索。十餘年來,他和樂隊成員不斷探索更符合年輕人音樂審美的“時尚狂歡”。數月以來,他還在線上通過電音結合的形式表演“呼麥”和馬頭琴,收穫一批“粉絲”。其中,一首源自荷蘭的DJ歌曲《麻袋一袋油》,經其創新演繹獲得超過160萬抖音網友點贊。
    這種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碰撞融合的靈感,緣於巴依勒格在西北民族大學就讀時的音樂氛圍——各類民族音樂互動“百花齊放”,中西方樂器同台演繹“百家爭鳴”。2010年,他名為“朝格組合”的樂隊由此誕生。“‘朝格’在蒙古語中意為‘火焰中最熱的點’,希望通過音樂能將每個聽眾心中最火熱的點激發並燃燒。”如今已成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老師的巴依勒格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隨著現代流行音樂的興起,中國傳統民樂的“存在感”受到持續衝擊,甚至被列入官方“非遺”保護,這更需要民間音樂人的持續創新。于是,巴依勒格將馬頭琴、托布秀爾、圖瓦羊皮鼓、伊克勒等中國民族樂器,與吉他、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混搭”在一起,再融入呼麥、長調等唱法,讓中國傳統民樂更具流行元素和現代審美,成為不少年輕人追逐的“新寵”。
   “將蒙古族傳統音樂融入現代化的表達方式,能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巴依勒格說,近年來,不僅蒙古族傳統音樂逐漸脫離“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等傳統刻板的演繹方式,一些流傳甚廣的流行音樂也將蒙古族音樂元素悄然納入其中,這種“混搭”加速了年輕人的接納度和關注度。近年來,被稱為“西北民謠之都”的蘭州各大高校文藝匯演中,“朝格組合”的“混搭”式演出已成為常客,在“2020上海天地世界音樂節”“長島•北方海島音樂節”亦有其身影。不僅如此,巴依勒格還受邀出訪奧地利、香港、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及交流演出。 “‘朝格組合’成立之初就類似於高校的社團樂隊,比較偏向公益化,如今樂隊成員凑一起玩‘混搭音樂’屬於志同道合,並且會風雨無阻。”三四年前,從事線上吉他教學的蘭州“90後”姜巍加入“朝格組合”。他說,目前樂隊成員或是在校音樂老師,或是從事校外音樂教學,都有自己的穩定職業。
    “蒙古族音樂,低沉像蒙古鐵騎碾壓的感覺,悠揚像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委婉悠長,都是比較打動人的。而在旋律方面,吉他、貝斯、鼓等是現代音樂的基石和核心。”在與吉他“形影不離”近20年的姜巍看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讓一些距離年輕人漸行漸遠的傳統民歌煥發新的內容,從而獲得更好發展和傳承。 無獨有偶,“中西樂混搭”現象,近年不僅被中國內地一些樂隊納入創作之中,一些流行音樂中也時有民族樂器的“串場”。而在線上,大批年輕的音樂愛好者,通過電音更是將中國傳統民樂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種互動使得傳統音樂更加有趣和時尚,同時也讓更多人瞭解和關注中國的音樂文化。”在蘭州定居十餘年的甘肅政法大學俄羅斯籍教師奧莉婭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種“混搭”音樂現象的興起,不僅體現了中國年輕人對音樂創新的渴望,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傳承。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