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4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在全球共鳴
    【中新社貴陽4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張偉 袁超)陽明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500多年前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所悟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至今被海內外各方推崇。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暢談陽明心學的起源,探究“知行合一”的真諦和當代價值,解析陽明心學全球共鳴的緣由。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王陽明為何在貴州悟道?500多年來,貴州一直存在“陽明熱”,如今天的“陽明•問道十二境”等,如何看待這種熱度?
    酈波:這不是熱度,這是一種傳序。陽明心學為什麼能在貴州誕生?我在《心學的誕生》書中講到,來自貴州的助力非常重要。一是自然環境之助。“此境奇絕”,王陽明先生在一路到貴州後才真正有了“黔路難”的感慨。包括龍場、玩易窩、陽明小洞天,都屬於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對他的幫助其實很大。
    第二是人文環境之助。一開始是王陽明和當地少數民族都很警惕很恐慌,一旦融合之後,才發現這種質樸才是最好的人性。人文環境對王陽明的幫助很大,包括“何陋軒”都是少數民族幫他建的,還有他生活各方面,思州知州難為他的時候,都是少數民族在幫他。到最後安貴榮(水西宣慰使)也和他“相愛相殺”,這是“民性自此萌”。
    還有就是貴州寬容的社會思想。貴州地處偏遠,反而沒有理學的重重阻力,這一點對於陽明心學很重要。陽明心學產生之後,從龍場龍崗書院到貴陽文明書院,是“風行草偃”“其道大光”。祗有在貴州,陽明心學取得過如此輝煌。我覺得陽明心學最開始的那段時光真是一種輝煌,這種精神的延續決定了“黔學”的誕生,而這種決定性一直延續到今天。貴州對陽明心學有一種獨特的情感,或許今天看到的貴陽孔學堂、陽明•問道十二境等,人們會覺得很“偶然”,但我感覺“偶然”中有一種“必然”。我拆解的陽明心學三大理論是“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前兩個是完全在貴州提出的,而“致良知”,王陽明自己也說寫《瘞旅文》和《象祠記》的時候已經萌芽。所以陽明心學是完完全全在貴州誕生的。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岩中花樹公案”中真正理解陽明心學?
    酈波:“岩中花樹公案”在哲學史上很有名。人們進行純理性探討的時候,很容易走各方面的極端。我個人認為它是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就是一切皆共振。宇宙中有兩個終極理論,一個叫熵增,其實就是不要內耗。陽明心學是和熵增完全吻合的,首先解決自我內耗的問題,不要內耗。
    第二個叫一切皆共振,最好的良性共振是物理學、電學中的諧振。借用這個說法,就是“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屬於諧振狀態。人生要找到能“諧振”的對象、事業和追求,這就是“岩中花樹公案”的本質。
    對於“岩中花樹公案”,我有一個體會很有意思,新冠疫情期間,我被困在一個島上,天天到江邊採幾朵野花,分別放在房屋的不同位置,有的放在洗手間裡,有的放在書桌上。我做了無數次試驗,選擇同樣花期的花,放在書桌上的花,因為我寫稿的時候老看著它,永遠都比放在洗手間角落裡花開的時間長,這就是“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解決了什麼問題?
    酈波:“知行合一”是心學的一個核心理念。王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心即理”祗是調和儒家正統思想之間的矛盾性,“心即理”背後是“心外無物”。如果確立陽明心學的特色,必須要在儒家此前的理論上往前跨一大步。因為知、行這是兩個觀念,理學包括從孔子、從《尚書》以來,就探討一個問題——認識論。
    哲學首先要解決認識論問題,然後才有方法論。知行其實牽扯到認識論的先行是知易行難、行易知難,還是知先行後、行先知後?這是從儒家誕生以來就探討的一個問題,幾千年已形成了固定模式。
    今天覺得“知行合一”很容易,但王陽明是在此前的固有模式上突然跨出一步,把知、行合一。跨出來之後覺得本該如此,但跨出這一步就很難。知與行本來就是兩個概念,王陽明把知行融合了,對於儒家來講是石破天驚。
    而且,王陽明直接把認識論跨越到方法論的實踐層面,然後把認識論和方法論完全融合在一起。王陽明又把“知行合一”分解成“心上學、事上練”,讓人在現實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真正能做到無往而不利。所以後世從張居正、徐階,到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500年來的傑出人物為什麼多是陽明心學“信徒”?就因為“知行合一”。一旦掌握了“知行合一”就具有強大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所以“知行合一”的價值非常大。
    中新社記者:“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在哪?
    酈波:在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都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在新時代理論體系下,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這點很重要。
    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在於文明特性,西方文明大多是一種空間擴張行為。所以西方經常會出現大帝國,如羅馬帝國等,橫跨歐亞非,空間規模很大。但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華夏文明本質上屬於一種時間延續性的文明。為什麼四大遠古文明中祗有華夏文明延續到今天,這是華夏文明特質決定的,它具有時間延續性,講的是薪火相傳。華夏文明的生命力來自于繼往開來,如果能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容易為後面的發展提供一種意想不到的助力。
    今天講陽明心學的價值,首先要明白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不是橫空出世的,是汲取了儒家及此前的中國文化哲學的思想精華。在當下的歷史節點下,我們的使命是什麼?使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站在華夏文明的史域體系下,才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中新社記者:“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被海外學者認為具有後現代性特點,從中國流傳到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歷500多年餘緒不絕,為什麼會引發全球共鳴?
    酈波: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曾預言,21世紀是陽明心學的世紀。西方哲學概念中,後現代主義等理論非常多,我覺得對於陽明心學,用不用這樣的定語無所謂,但陽明心學能解決當下人類文明的問題。
    人類文明當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一個字“卷”。陽明心學啟示我們,自己和自己不能“卷”,“卷”到最後往往就是內耗。解決“卷”,陽明心學是500年來人類哲學中一把“利刃”,用得好就能立刻解決問題。所以應先解決自己的“卷”,再解決團隊、行業或族群的“卷”,最後再面對人類文明的“卷”,我們需要用高維智慧。陽明心學是一種高維智慧,用它解決現實問題叫降維打擊。
昔日新聞
April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SunMonTueWedThuFriSat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