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建議推動長者使用電子平台
助力智慧醫療服務發展


【特訊】政府不斷強化智慧醫療建設,提高醫療管理質素和效率,同時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其中,「電子健康紀錄平台」整合不同醫療機構的電子健康資料。有中醫生希望平台加入「中式」元素,並推動長者使用電子平台,更好推動智慧醫療服務。
智慧醫療服務應用逐漸普及,這間醫務所的智慧醫療平台為病人提供非診斷時間諮詢服務。醫療電子化幫助病人和醫生更好地溝通,同時病歷電子化為醫生和病人節省了不少時間。中醫生張倩君表示,病歷裡面亦可以備註一些我們自設定的備註,可以快速整理病人的資料,亦可以保留一些初診的,例如過敏史或者既往史,方便我們不用每一次來都重複地查問。亦都減省了很多重複的檢查。
政府於二零二二年八月推出「電子健康紀錄平台」,開放給本澳有提供西醫服務的私營機構申請參與,逐步落實公私營醫療機構健康資訊共享的目標。張倩君希望平台可加入「中式」元素。中醫生張倩君指出,例如在「我的健康」裡面可以查找到我們西醫診療的病歷處方,但就查找不了中醫保健的處方。希望未來可以開放這個平台,可以讓有些在衛生局看完中醫很長時間都未能輪候到覆診的病人,都可以找一些私營機構進行覆診。
智慧醫療為市民帶來便利,但對於長者來說,未必人人都適用。中醫生蔡通稱,因為老人家可能有部分人一是視力不太好,二就是對電子化服務的檢查不是太容易。就是他們對電子化的調控或者用手機、電腦並不是太會用,是否可以透過年輕人和一些社服機構去聯動他們,更容易推動這個電子化服務?我想全澳門市民都期望就是,可不可以調升醫療券的金額,可以補貼居民的醫療開支。
現時本澳五間醫院都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平台」,隨著澳門協和醫院各類醫療服務逐步推出,可查閱的健康資料亦會不斷增加。現時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人士可預約澳門協和醫院專科門診。中醫生蔡通期望醫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如果協和醫院可以落實進一步的作用,我們都希望進一步可否讓市民更容易去到一些專科門診,或者發揮一些專家的醫療的功用,希望縮短市民的輪候時間。
至於在社區醫療方面,蔡通稱希望東區-2衛生站盡早啟用,分流病患。又提到透過推動慢性病患到社會醫療機構就診,相信可以紓緩醫療就業飽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