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1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東西方諺語有不少「不謀而合」
    【中新社蘭州1月6日電】(作者 閆姣)尼泊爾諺語“滴水也能裝滿缸”和中國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泰國諺語“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和中國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歐洲有句話叫“偉業非一日之功”和中國人常說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這些國家和地區為何會出現相似諺語?透露出何種國家間的交流交往史?對當今世界各國的往來有何借鑒意義?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侯宗輝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諺語是什麼,為何它會出現?諺語能說明什麼,從中揭示何種社會現象?
    侯宗輝:鍾敬文在《民間文學概論》中說,諺語是勞動人民用精練的語句,總結各種社會生活經驗的語言藝術結晶,是一種有教育意義、有認識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間傳言。
    諺語主要表現形式是民眾口頭流傳的俗語、習語,通常是民間智者用簡潔明了的話語說明深刻道理,是各個社會階層、各地民眾對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和規律的凝練總結,反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集體認知水平,傳遞人們普遍的思想情感和共同價值理念,具有化繁為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突出特徵。
    諺語是集民間智慧的一種群體創作,從中揭示的是創作者所在地域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方面蘊含的經驗,往往是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經濟、歷史、宗教、社會現象的直接反映,通過諺語的生成與傳播,也是對世人的一種鞭策、鼓勵和教化。
    中新社記者:諺語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體現出何種異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諺語有何特點?
    侯宗輝:諺語在不同國家,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特點。比如在以農業為主的區域或社會發展階段,人們主要是圍繞農業生產規律歸納形成一批諺語,像“魚靠水、娃靠娘、萬物生長靠太陽”“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等;在擁有大面積草原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人們對草地和牲畜的關注度最高,諺語通常以馬牛驢等草原常見動物為載體,反映出濃郁的畜牧生活特色,像“駿馬不在鞍子好”“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槌”;在河流湖泊等水系比較發達的地區,諺語則常常與水、船等密切相關,如“水清無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船到橋頭自然直”等等。
    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諺語在內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儘管語言不同,但所表達含義相似,體現的價值觀相同。比如,波斯諺語“人心之間,有路相通”與中國人常說的“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語義相似;阿拉伯諺語“金字塔是由一塊塊石頭壘成的”和中國古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等語境一致;又如歐洲諺語“偉業非一日之功”和我們常說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含義相近;中亞地區流傳的“獨木成不了林,單絲成不了繩”與我們所用“孤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線”意義一致;馬來西亞諺語“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與我們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包含的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內涵也相同。
    因此,即使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諺語在對有關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上都是一致的,但往往受社會發展水平、文化習俗差異、宗教信仰各異、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等因素影響,常常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
    中新社記者:世界各地都有諺語嗎?從民間產生的諺語,為何受到廣泛關注?
    侯宗輝:世界各地都有諺語流行於世,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歷史源遠流長,許多廣泛流傳至今,也有相關諺語著作留存。
    人們在交流中頻繁引用諺語闡釋一種現象或說明一種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總能聽到,“常言說”“俗話說”“人們說得好”“古語說得好”。究其原因,是諺語形式口語化,內容兼哲理性,使用效果有教育性,通過這樣韵律簡潔、朗朗上口、詼諧幽默的諺語,容易把抽象的道理、複雜深奧的語言表達變得淺顯易懂。更重要的是,人們引用意義相近的諺語會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彼此的文化認同,增強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動思想交流交融。
    因此,源於民間的諺語受到大眾喜愛,甚至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演講中也會引用。這種現象反映出,諺語在經過歷史的積澱和實踐積累後,其語義充滿哲思和智慧,是人們對諺語文化的高度認可與尊重。人們交流時引用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諺語把思維與觀點真實、立體、全面地傳遞給對方,便於理解,樂於接受,時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新社記者: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為何會出現相似諺語,這說明什麼?
    侯宗輝: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一方人民有一方風情”,但大家會驚奇地發現,在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依然會出現相似諺語。諺語是人們千百年來,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過程中,持續對天象、時令、物候、氣象、曆法等自然規律認識和總結的語言成果。人們在相似的生活生產環境裡必然會形成接近一致的客觀認識,如“朝看太陽辨西東,夜觀北斗知北南”。
    此外,相似諺語反映出人們對同一種社會現象經驗性、科學性的認識。諺語所蘊含的哲理和說明的道理也包括包羅萬象的社會知識,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或人生所處的某一個時代,總有一些相似的歷史背景、集體記憶和情感共鳴,於是就產生了對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諺語,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等世代相沿不輟。
    同時,人們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相同。任何一種文化或思想能獲得大眾青睞和篤信躬行,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對真善美的謳歌和褒揚。雖然時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深層精神特質的追求一致,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等等。
    中新社記者:上述相似的諺語,說明古代社會、經貿、文化之間展開了何種交流?這種交流為當今國家之間的往來提供了何種啟示,有何借鑒意義?
    侯宗輝: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所以有相似諺語流傳至今,說明彼此在古代就已有十分頻繁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有一條“玉石之路”溝通聯系著歐亞大陸各族群。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開啟古代東西方官方貿易交往的新時代,即由原先部落部族間零散的、小規模的民間交往,轉變為以官方為主、官民結合連續的、大規模的交流。《後漢書•西域傳》中的“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就描寫了漢代絲綢之路上中西交往的盛況。魏晉隋唐時期,粟特人在東西方構建了一張巨大的貿易網絡,加速了世界各地文化融合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已成型,遠洋航海路線十分成熟。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先後到達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
    現在,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重煥生機,尤其在亞歐大陸各國文化交流和東西方文明互鑒歷經幾千年的積澱後,形成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歷久彌新,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往來有重要借鑒意義。
    其中,至少有三點彌足珍貴的啟示值得重視。其一,開放的姿態是促進相互交流的基礎。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古老的絲綢之路因其始終秉持開放的態勢,各國各地的交往與對話才會與日俱增,相互間的理解和彼此間的認知才會不斷增強,“交際網”越織越密,“朋友圈”越擴越大,文化思想的交流與融合也會越來越普遍。其二,“和合”的理念是永恒的價值追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豐富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就是追求和平、推崇和諧、強調合作的共同理念下,人們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在互學互鑒中產生了更多物質與精神文化成果,夯實了文化創新的社會根基。其三,平等的原則是實現民心相通的關鍵。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祗有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彼此欣賞,人們才會打破地域限制、超越制度區別、突破文化差異,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橋梁。
昔日新聞
May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SunMonTueWedThuFriSat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