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7月2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旅美琵琶演奏家吳蠻:在合作中給音樂創新表達方式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電】(作者 劉洋)“不同民族的音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把所有類型的音樂看成一個語言系統,中國民樂是其中一種方言。”旅美琵琶演奏家、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吳蠻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日前,吳蠻獲得“2022-2023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美國“國家傳統藝術遺產獎”(National Heritage Fellowship)。這是對吳蠻多年來用音樂為中外文化交流鋪路的見證。
    30餘年前,吳蠻帶著7件民族樂器來到美國。對於吳蠻來講,讓中國傳統民樂囿於國內是一種遺憾,中式韵律美學應當讓世界聽到。但彼時的美國民眾對中國瞭解甚少,更不用提中國傳統音樂了。 “剛到美國的時候很心急,也很孤獨。”吳蠻說,最初,她和其他傳統音樂家一樣,到社區、學校舉辦獨奏會,但效果並不理想。當時的海外聽眾大多停留在對琵琶、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的好奇階段,很少有人願意深入瞭解。“演奏時聽眾興奮雀躍,散場後無人問津”是常態。
    怎樣才能延續聽眾對中國民樂的熱情?吳蠻首先想到的是合作。
    在吳蠻看來,琵琶的演奏既可以細膩含蓄,又可以激昂多變,具有戲劇衝突性。如果將琵琶和其他民族的彈撥樂器相結合,共同演繹經典作品的改編版本,或許能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官效果。
    帶著這一想法,吳蠻開始了“跨界”合作之路。在與烏干達竪琴(Endongo)演奏家詹姆斯•馬庫布亞的初次交流中,吳蠻發現非洲的民間音樂同樣使用五聲音階,但節奏更為複雜。中國琵琶的旋律與非洲竪琴的動感節奏相輔相成,樂曲層次豐富。二人的即興合奏讓吳蠻意識到了琵琶的更多“玩法”。
    2006年,吳蠻與4位音樂家用來自非洲、美洲、歐洲的彈撥樂器加上琵琶合作推出唱片《吳蠻和朋友們》。透過各自的聲音特性,這些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樂器以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演繹著民間故事;創新的演繹方式也讓更多人體會到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
    “音樂沒有界線。大家雖然語言不通,但坐在一起摸索音樂語言的過程,讓不同民族的人對異域文化有了探索和重新詮釋的欲望。”吳蠻以《茶園曲》為例說,她和其他國度的音樂家對此曲進行了多版本地域化的改編。叙利亞的烏德琴、塔吉克斯坦的都塔爾以及意大利的手鼓都曾演繹過該曲。
    但創新並非摒棄傳統。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吳蠻不斷思考如何守住中國民樂的本色,突出中國樂器的特點。
    吳蠻表示,中國民樂講究留白,在音與音之間營造出一種氣韵。在樂曲的改編上,要考慮琵琶等樂器所擔任的角色。氣韵的表達對演奏者技巧的控制和細節處理也有更高要求。音樂家需要不斷磨練技藝,並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嘗試讓中式表達與其他民族的音樂語言相碰撞融合。
   “我們不需要擔心其他民族的人是否能理解中國的民樂。音樂蘊含的情感是共通的。民族樂器的特色表達可以將聽眾拉入中國山水情境中。”吳蠻希望,在用音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上,年輕一代的華人音樂家可以勇於嘗試,在發揚傳統的同時,加強與各地音樂家的交流合作,碰撞出更多火花。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