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蓮花赤子心
澳門家國情懷傳承不息


【新華社】初冬,走進位於議事亭前地的澳門市政署畫廊,一座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色調的「牌樓」映入眼簾。祥雲、舞龍等中式元素點綴其間,兩側的燈光增強了視覺效果,整個「牌樓」顯得亮眼奪目。這是「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的入口。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連續數月在市政署畫廊展出,還在多個位置設立戶外巡展,帶領市民遊客重溫歷史記憶,澳門與祖國血脈相連的家國故事也就此展開。
穿過「牌樓」進入展廳,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展板上展示著上個世紀澳門同胞為慶祝祖國生日所搭建牌樓的珍貴照片及設計圖,展臺上還有微縮版的牌樓模型。觀眾仔細端詳斑駁的影像和精美的展品,體會澳門對祖國樸實而熾熱的情感。一位年長的觀眾站在一張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牌樓照片前,向同行的孩子講解。「澳門以前的牌樓好漂亮的,我們每年都很期待國慶。」在老人滿是懷念與自豪的言辭中,黑白的照片瞬間鮮活起來。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天起,澳門同胞就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一九四九年起很長一段時期,每逢九月末十月初,澳門同胞就會搭建「國慶牌樓」,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讓廣大澳門同胞瞭解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國慶牌樓』不是個人行為,也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當時由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傳承下來的工程,是澳門同胞家國情懷一種獨特的集體表達。」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說。
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祖國,開啟了「一國兩制」新篇章,澳門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日益增強。澳門特區政府通過教育、文化、經濟政策等來強化這條情感紐帶,澳門同胞的家國情懷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在回歸祖國廿五周年之際,回顧展複現「國慶牌樓」這段歷史,澳門同胞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得以生動展示。「希望觀眾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瞭解澳門人對祖國始終不變的熱愛。」在展覽中為觀眾講解的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會長陳淑怡說。「澳門與祖國血脈相連,沒有祖國的強大,就沒有澳門的繁榮穩定。」居住在澳門北區的市民鄭麗霞在接受採訪時說。
澳門教業中學的歷史課堂上,初一學生們開展了一場討論。「講禮、行仁,天下才能安定」「我們主張順其自然」……同學們各抒己見,觀點碰撞交鋒。站在一旁的歷史老師陳榕笑意盈盈:「百家爭鳴就是這樣,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希望這次討論讓你們感受到中華文化思想的深邃和智慧。」
中國歷史是澳門教業中學學生的必修內容。和這所學校一樣,國情教育在澳門校園中蔚然成風。近年來,澳門教育部門持續推動高等院校和非高等教育學校開展國情教育,編制出版多份教材,積極培養和提升澳門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年輕一代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教育是培養家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的根基。」澳門教業中學副校長馬澤偉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成為學生愛國精神的引導者。」澳門的家國情懷和國家認同不僅體現在政策和教育中,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各社區定期舉辦以國情為主題的巡展、歷史文化講座、文藝表演等,這些活動不僅吸引市民廣泛參與,也讓家國情懷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傳承。
國情教育(澳門)協會自二○○九年以來每年都會組織青少年國情知識競賽,如今已是第十六屆,參賽人數屢創新高。「今年的主題是『加強生態文明 提高新質生產』,我們希望讓參賽選手緊跟祖國發展熱點,以知識競賽的形式增強大家對國家的認同感。」該協會會長王海濤說。
每屆比賽結束後,協會都組織獲獎代表到內地參訪。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親身感受祖國的最新發展,不少人表示「比在書本上看要震撼得多」「深深地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國家認同,是澳門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也是新的歷史時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實現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我們把國情教育深化到澳門的企業中,帶領本地企業高管到粵港澳大灣區瞭解科創企業和相關政策,瞭解澳門如何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王海濤相信,澳門同胞對祖國的瞭解越多,認同感會越強。
面向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澳門在國家發展中將承擔更重要角色,而家國情懷和國家認同也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澳門中華總商會組織企業家赴內地考察,尋找合作機遇;一些社會組織通過捐贈和公益活動支持內地扶貧和教育事業;青年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專案,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澳門同胞用實際行動證明與祖國休戚與共的深厚情感。
澳門家國情懷歷史學會會長麥瑞權認為,澳門始終與祖國血脈相連、風雨同舟,祖國是澳門最堅強的後盾。「澳門與祖國命運與共;祖國好,澳門會更好。」
「澳門雖小,心系家國。我們這一代是這樣,下一代也一定會傳承下去。」王海濤說。回歸祖國廿五年來,澳門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家國故事,也讓愛國愛澳的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華社記者孟佳、李寒芳、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