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4月1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廣州中山大學
見證民族崛起

    【中新社廣州4月3日電=街3(中新社記者 許青青)優秀的歷史建築可以穿越時空,將其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傳遞給後人。由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中山大學今年迎來百歲華誕,記者近日探訪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瞭解到,中山大學現存被劃入廣東省文物保護以及廣州市優秀建築名錄的歷史建築達83座。
    中山大學南校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黃埔軍校和國立廣東大學,分別謂之“武學校”“文學校”。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抗戰期間,學校幾經搬遷,在顛沛流離中始終不忘教學科研和傳播抗戰精神。1953年前後,新中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文理基礎學科併入中山大學,學校最終定址於原嶺南大學舊址——廣州市海珠區康樂村。
    漫步於綠草如茵的校園,在成群挺拔高大的蒼翠古木掩映之下,一座座錯落有致又各具特色的紅牆綠瓦小樓透過斑駁的陽光,和著古木的清香,散發著古樸和寧靜的韵味。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曹天忠介紹,這些歷史古建築大多採用中西合璧的混合建築樣式,但更強調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因此看上去古色古香又有實用價值。這些歷史建築因用紅磚牆修築又被稱為“紅樓”。
懷士堂是學校中軸線上最為矚目的歷史建築,由美國人安布史懷士出資修建,高三層,於1916年落成。記者探訪時看到,懷士堂兩側大樹參天,葉茂根深,不時有飛鳥掠過。大門正對面不遠,便是孫中山先生面朝北方伫立進行演講的銅像,兩者之間是鬱鬱葱葱的大草坪。懷士堂的南面則矗立著中山先生手書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在懷士堂作題為“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演講,自此懷士堂也成為中山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被用於接待重要外賓和舉辦重要學術活動,漸被稱為“小禮堂”。記者看到,中山先生的演講題目還被刻在了懷士堂的正門右側,諄諄教誨穿越百年,至今仍在激勵著莘莘學子。
    據曹天忠研究,中山大學歷史古建築多為中外知名人士以及愛國重教的華僑華人所捐資興建,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10年至1920年,主要由一些外國實業家捐建;第二階段約1920年至1930年,近代中國興起將教育權收回國有的浪潮,嶺南大學是最早被收回教育權的高校之一。彼時東南亞、南美等地愛國華僑華人紛紛慷慨解囊,集資幫助祖國發展高等教育,其中較為有名的是“爪哇堂”“十友堂”“張弼士堂”等。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港澳同胞等開始向中山大學捐贈助學,捐建了如“梁銶琚堂”“英東體育中心”等。據不完全統計,該校由華僑華人捐資興建及修繕的歷史建築多達60多座。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山大學業已經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其中珠海校區的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天琴中心”大樓拔地而起,用於實施推進中國自主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由何鏡堂院士團隊設計的內地最為現代化的大學圖書館2023年在深圳校區落成。此外,中山大學即將在香港設立高等研究院。
    紅磚綠瓦、雕欄飛檐,百年滄桑、紅樓依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積澱,使得中山大學南校園成為“中國四大最美校園”之一。
    曹天忠認為,縱觀中山大學南校園建築的歷史,中山大學始終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它不僅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記錄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變遷,還見證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崛起,也是中華兒女用愛國之心澆灌培育出的最美的教育之花之一。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