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8月2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蘇東坡的「活法」以人情為本
   (續昨)如果我們視通古今,就會注意到各種風格往往相輔互補,對立統一。如揚雄似“方”,司馬相如似“圓”;杜甫似“方”,李白似“圓”;韓愈似“方”,柳宗元似“圓”;唐朝李杜,詩好,散文則未能兼美,即便作文,也多是以詩入文,文如其詩,故稱他們為詩人。
   而蘇東坡則相反,他力圖在詩文各體的打通上做嘗試,把一些新體或者舊體,通過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賦為文等做法,使新體更加成熟,舊體別開生面。方圓互補,意在法外,這才是詩學“活法”的真髓所在。
    蘇東坡前後《赤壁賦》是“以賦為文”的代表作——賦當押韻,而《後赤壁賦》全篇幾乎未押韻;賦之句型以四六言為主,而《前赤壁賦》中優美的文字,簡直與散文無二。這樣的賦,在當時就受到了“一洗萬古”的評價。
    “活法”說的提出,為中國詩歌由“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蘇東坡的若干文學主張,如“八面受敵”與“以情理推之”,“彈丸脫手”與“兔起鶻落”,“無意為文”與“有為而作”,“隨物賦形”與“行雲流水”,“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以我觀物”與“自是一家”等,無一不是對“活法”說的最好實踐。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詩學“活法”引申到蘇東坡的人生“活法”思考?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蘇東坡的“活法”又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
    曾明:如果將“活法”局限在文論的狹義範疇,這未免誤解了“活法”。宋代之所以能一躍成為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其重要原因之一即這幾乎是一個人人言活法、時時言活法、事事言活法的時代,以至於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有“誠齋萬事悟活法”之說。
    今天,對“活法”說,我覺得應放置到更廣闊的空間、更大的傳統文化格局下重新審視。“活法”之“活”,既有“靈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詮,其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辯證法的實質——一個“活”字,或曰一個“變”字。然而其“活”其“變”,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它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精準表達。傳統與現代,老樹與新花,如何因“活”而“活”,是人類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命題。
    四川坊間有言:“人生緣何不快樂,祗因未讀蘇東坡。”蘇東坡不僅將“活法”貫通於詩、文、詞、畫、書法甚至美食之中,還將“活法”說自然而然、淋漓盡致地實踐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遙之中。
    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實這三州恰恰是蘇東坡最失意之時,可是他卻豁達地將其稱為“功業”,這裡流露出東坡式的自信與達觀,也是我們中國人面對逆境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活法”。
    蘇東坡一生,在詩文上達事達理達意,在行動上達到其一生所窮盡之“理性”“得事之真”和“見物之情”。有“情”是他與其他理學家最不同的地方。
    當我們穿越歲月的厚重幕幔,不難發現,蘇東坡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特別是他重“活法”有溫度的詩文,細讀檢討,常思常新。這些並不是文字的排列組合,而是流淌的歲月生命。這或許是蘇東坡從宋朝走到今天,成為中華文化底色的原因。
    如果我們要再進一步追問,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而非以理為本,以法為本。“情”活而“理”死,“法”為“人”所創。故以法、理為本是“死法”;以人、情為本,才是“活法”。(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