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專才》定義需清晰

搶人才是近年全球各地政府不遺餘力的重點工作,澳門當然也不例外。近年人才荒、人手荒在本澳成為熱話,私人企業以至政府部門均求人若渴。人手,可以通過輸入外勞來補充;人才,可以通過人才引進計劃來增加。老實說,透過引入專才去協助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並非洪水猛獸,但為何每次特區政府一提起輸入外地人才,市民總會心存介心?皆因特區政府一直對外勞輸入監管不到位,嚴重影響到本地人就業權益,因此擔心人才輸入大門一旦打開,跟外勞輸入同樣「無王管」,導致各行各業充斥著所謂的「人才」,影響本地人的「飯碗」!
自賭權開放,本澳經濟發展騰飛,各行業大舉招兵買馬,人資、人才緊絀早已不是新聞。若然就業市場人手不足、專才缺乏,導致部分行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就會窒礙社會發展。有見及此,早於二零一四年,特區政府就隆而重之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領軍,為本地人資質素把脈開方。疫後,社會上下深切意識到澳門經濟需要轉型,因此急需引入能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的人才,期望借助他們的能力和網絡,帶動澳門產業發展。
有入冇出 外勞氾濫
澳門這個蕞爾小城,一直人資求過於供,特別是疫情前,就業環境暢旺,打工仔女可以擇優而選,身價顯得特別「矜貴」。俗語有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賭權開放,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優厚的工作機會遍地,以致一般市民價值觀出現扭曲,變得急功近利,事事向「錢」看。市民爭相投身博彩業、趨之若鶩當公務員,以致其他薪酬較低的行業乏人問津,長期人手匱乏。為了補充人資不足,近年當局大幅開放外勞政策,導致外勞氾濫,高峰時外勞數目達二十萬人,可謂非常誇張。再者,特區政府沒有制訂完善的外勞退場機制,外勞「有入冇出」。在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市民生活豐衣足食的情況下,打工仔也不會太在意外勞多寡;但當經濟吹起寒風、就業市場轉趨惡劣的情況下,外勞數字依然居高不下,勞方跟資方和政府的矛盾自然日深。
年前韓國醫生為了抗議醫學院擴招,決定集體罷工,事件引發不少討論。筆者不敢說完全同意韓國醫生罷工事件,但就頗欣賞他們為了自身就業權益而敢於向政府「say no」的這份勇氣。相反在本澳,哪怕就業權益嚴重被損害,市民也不敢作出太大反應,一來社會沒有那種自由表達的氛圍,二來澳門人或許為了和諧,對於很多不公平不公義的情況,也會選擇啞忍。正因為如此,縱容特區政府長期漠視本地人的就業權益,沒節制輸入大量外勞,導致企業以聘請外勞為優先,就業市場處於畸形狀態。
應訂有效退場機制
無論經濟順景抑或逆景,特區政府依然源源不絕輸入外勞。順景之時,市民尚且不置喙;但逆景之時,市民就易生怨氣。面對假招聘、外勞過職等這些公開秘密,官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市民反映尋找工作困難,官員就要求「放下身段」、說什麼「先就業再擇業」,簡直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官員做夠一定期限,也必須自動下台。其實外勞也應一樣,要有一套有效的退場機制,如設工作年期,最多做滿五年或十年就勒令退場,不能讓外勞尤如落地生根般,由二十歲做到七十歲。否則,本地人就算身段面子通通放下,也難尋一份體面工作。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一個地方興衰的關鍵。近年全球各地的人才戰如火如荼地展開,澳門亦不甘落後,加入戰團搶人才。坦白說,人才不足會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特區政府提出「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適量輸入人才也無可厚非。但每當政府提起引入人才,何解本地人會對此甚為抗拒?或許少部分市民奉行保護主義,排外心態作祟,但大部分市民對輸入人才百般不滿,源於對特區政府信任度不足,擔心引入人才這扇大門一旦打開,就會如輸入外勞一樣,在政府和資方的操弄下易放難收,影響本地人向上流的空缺。而且,究竟何謂「人才」?深諳多國語言、擁有醫生、律師等專業認證才算是人才,還是只懂一般文書工作就已算是人才呢?如果沒有清晰定義,就容易出現黑箱作業、用人唯親的亂象,更讓雞鳴狗盜之徒扼殺了真人才。
創設向上流動空間
面對人手匱乏的困境,特區政府唯一應對方法就是「大開中門」輸入外勞,而商家也巴不得貼埋大床聘請外勞,以致近年外勞數量激增。至於輸入人才,老實說,澳門未必是具國際視野的外國人才嚮往的地方,甚為保守的社會氛圍容易令他們望而卻步。但對於內地人來說,澳門仍算是香餑餑,故在執行措施時應加倍審慎,以免偽專才鑽空子騙取澳門身分。
過量的外勞和人才,就會讓本地人失去向上流的機會。所謂失業率已回復到疫前水平,最多只證明本地人有工開 (有的只做兼職) ,並不代表他們有發展空間。千里馬易得,伯樂難尋!或許澳門最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開放、公平和有透明度的社會氛圍,導致不少人空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只有將「有能者居之」當成社會核心價值,為有能力的人造就力爭上游的動力,這樣才能吸引到真人才來澳,更可留住一直被忽略的本地人才! *雲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