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鴿造成澳損失114億 設8.23調查委員會問責
四大措施防治水患應對災害


【特訊】日前颱風「天鴿」橫掃本澳,不僅釀成嚴重傷亡,亦導致大量設施損毀和財物損失。行政長官崔世安透露,初步估計颱風造成直接和簡直損失是澳門幣一百一十四億。崔世安又介紹了政府未來面對重大災害的應對工作及方案,工務局會即時開展加高沿岸所有海堤的工程,希望提升抗風暴潮的能力。另外,崔世安已批示設立8.23風災專案調查委員會,調查在8.23風災期間,公共部門和人員在履行法律義務,特別是防災救災等工作中有否過錯和責任。
昨午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舉行新聞發佈會,崔世安、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保安司司長黃少澤、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警察總局局長馬耀權、海關關長黃有力、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柯嵐、政府發言人陳致平出席。
崔世安表示,颱風「天鴿」吹襲澳門至今已經十多天,市面基本恢復正常運作。他表示,在災後恢復期間,整個社會上沒有發生重大治安問題,充分體現廣大居民的素質。也看到澳門居民守望相助,共同努力恢復社會正常運作和秩序。他又提到,面對一個幾十年來如此強的颱風吹襲,最首要的工作是讓廣大居民恢復到正常生活,作爲特區政府團隊也付出了最大努力。澳門沒有遇到如此大的災害已有五十年,這次已經超越當局估計,因此要重新檢討工作,提升防災機制。作爲行政長官,他體會到特區政府整個團隊是全力以赴,為廣大居民服務,希望社會恢復秩序,從中更體現了澳門廣大居民同心協力。他個人最想是廣大居民平安健康,恢復社會秩序正常運作,政府對事件非常重視。天災難以估計,但可以利用經驗,將預防的能力提高,在預警方面盡量做好工作。
風災導致嚴重的人命財產損失,崔世安透露,初步估計颱風造成直接和簡直損失是澳門幣一百一十四億。根據統計局初步估算,颱風「天鴿」對澳門造成的直接損失為八十三點一億元,間接損失約為三十一點六億元,合共一百一十四點七億元,但有關計算為初步數據,尤其一些商舖未能恢復營業而引致的間接損失還未計算在內。
崔世安透露,特區政府設立的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已開展系列的工作。包括一、提升防浸防治水患方面──工務局會即時開展加高沿岸所有海堤的工程,希望提升抗風暴潮的能力;中央相關部委已經回覆同意建設擋潮閘方案,短期內會拜會廣省委省政府,商議細節,力求加快進度;加強泵房建設,並已找到適合選址。二、供水檢討、盡力保障供水──增加高位水池的數量,最少能夠維持十二小時保障供水;提升青洲水廠的防浸能力。三、供電檢討、加強緊急發電能力──新天然氣機組投入運作後,本地發電平均佔三成,緊急情況下有望提升至五成;澳電將陸續再升高變壓站位置的高度,優先處理水浸地區。
四、專家協助更新應對重大災害機制──已委派工作小組前往北京,拜訪民政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減災委員會將派出技術專家團隊來澳,協助澳門完善應對災害的總體規劃;設立避險中心;制定行動預案,在應對重大風暴潮時,低窪地點需要疏散、撤離民眾,並會進行相關演習;在保安司轄下設立常設機構,應對災害事件。
對於有傳媒問及若然短期內本澳再遇上與「天鴿」相同破壞力的颱風,當局將如何應對?崔世安稱,若風暴潮高於現時在內港碼頭設置的水閘高度,當局會緊急疏散 居民。
羅立文表示,運輸工務司會盡力檢討本澳供電、供水及電信設施;針對內港水患問題,短期內會檢討防洪設施;中、長期則透過區域合作,興建水閘;此外,有關部門正處理受水浸影響的公共停車場,而關閘巴士總站亦會盡快進行改造工程。
他表示,政府有聘請顧問公司就解決內港水浸問題進行短、中、長期的研究,他指出,因應颱風「天鴿」打破本澳以往最強陣風、最高風速及最高水位的記錄,未來新城區域建設一定會加高有關預防潮水的水位高度。
對於加高內港防洪牆,羅立文表示,根據颱風「天鴿」的水位數據,防洪牆高度最少為二點五米,認為在內港興建這高牆不是容易的決定。他呼籲社團、工程業界人士如對防水防潮有建議方案可與政府聯絡,讓政府探討相關方案的可行性。
另外,崔世安宣佈,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十條賦予的職權,並根據《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第三百五十四條的規定,就「8.23」風災展開專案調查,要調查強颱風「天鴿」襲澳門期間,公共部門和人員在履行法律義務方面,尤其在防災及救災工作中有無過錯及責任。考慮到這項調查具有緊迫性、複雜性及專業性,決定以委員會來調查,已委任助理檢察長米萬英,教授姚偉彬、核數師何美華為調查委員會成員,並由米萬英擔任主席。他又補充,前段時間,廉政公署公佈調查氣象局的行政運作和管理方式,但並不妨礙委員會調查。他會將廉署的調查結果提交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