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佈會回應經濟形勢對外開放等熱點
劉結一:中國新質生產力收效顯著
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向好支撐條件沒有變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 朱賀 劉玥晴 陳天浩)3日下午3時許,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內人頭攢動。踏著密集快門聲,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微笑走上發佈台,向中外媒體介紹政協大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這是2025年中國兩會首場新聞發佈會。不到下午1時,參會記者已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排起長隊。據劉結一介紹,有近3000名中外記者報名採訪此次大會。大會於4日下午開幕、10日上午閉幕,會期6天,將舉辦3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
從政協工作到當前經濟形勢,從新質生產力到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從民生保障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劉結一在70多分鐘裡回答了中外記者12個問題,語言平和,從容自信。
援引數據,劉結一指出,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關於新質生產力,劉結一提及“春晚”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等一系列“黑科技”,指出2024年中國新質生產力收效顯著。圍繞對外開放,劉結一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祗會越開越大”。
回答關於全國政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做好“三農”工作、保障民生、建設美麗中國等提問時,劉結一介紹了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圍繞上述領域開展的協商議政活動,表示將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去年我參加了‘進政協’活動,讓我進一步加深對人民政協的認識。”曾來到全國政協參觀交流的埃塞俄比亞記者向劉結一提問,收穫了熱情回應。“很高興你有收穫,歡迎你再來!”劉結一說,多維多彩的政協對外交流活動,讓我們交到更多國際朋友,引發更多共鳴,不斷凝聚起國際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迎挑戰、共創未來的合力。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 劉玥晴 陳天浩)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劉結一3日在北京表示,2024年,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深融合,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新質生產力收效顯著,經濟發展向“新”而行、以“質”致遠。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當日在北京舉行。談及過去一年中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效,劉結一說,一系列科技成果接連亮相,一項項“黑科技”閃亮登場。
他說,傳統產業追“智”逐“綠”,智能裝備快速普及。全球189家“燈塔工廠”中,中國佔79家,其中近半數來自鋼鐵、食品等傳統產業。
劉結一說,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未來產業佈局蓄勢。人形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無人機飛夜空放“賽博煙花”,人工智能開源大模型引發世界熱議。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過半。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機勃勃。
劉結一表示,全國政協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讓新質生產力釋放出更加強勁的動力。
談及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劉結一說,中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昇至第11位。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開啟新征程。
他說,全國政協聚焦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持續發力,為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強化戰略人才力量、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等協商建言。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劉玥晴 陳天浩)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劉結一3日在北京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新活力、新氣象。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當天舉行。劉結一在回答有關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相關問題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正不斷豐富“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
他說,港珠澳大橋客流車流再創新高。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大灣區城市群“硬聯通”進一步完善。有港澳網友曬出了大灣區自駕遊一日轉三城的感嘆。
劉結一介紹,“軟聯通”持續提昇,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相繼落地,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等要素流動更加高效便捷。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已經“點對點”運送病人。
劉結一引述數據並表示,春節期間,港澳居民來內地260多萬人次。去年,內地旅客前往香港達3400萬人次,前往澳門近2450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約27%和29%。“北上南下”“雙向奔赴”蔚然成潮。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新活力、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