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8月0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台灣曲友「驚夢」江南蘇州
    【中新社蘇州7月28日電】(中新社記者 徐雪瑩)“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水袖翻飛、唱腔婉轉,蘇州昆劇傳習所的水榭亭台裡,正上演著官宦之女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夢中初見。
    這是青春版《牡丹亭》選段《遊園驚夢》。戲檯下是幾十名來自台灣的昆曲愛好者。 近日,在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期間,遇見《牡丹亭》——台灣媒體及台青昆曲研習行在江蘇蘇州開展,一行人來到昆曲發源地,探尋昆曲的往昔與未來。該活動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常熟兩岸書院、台北“城市影像”主辦。昆曲發源於14世紀的蘇州昆山,享有“百戲之祖”美譽,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年前,作家白先勇擔任總製作人兼藝術總監,攜兩岸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的昆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
    台灣《觀察》雜誌採訪主任陳淑英仍清楚記得,當年首演謝幕時,觀眾熱烈的掌聲“幾乎要把劇場天花板掀開”。她表示,此間體會到的美好和感動,絕不枉費這一場相聚。“聽到一句詞,打開一扇門”,台北青年童梓強如此形容自己和昆曲的緣分。
    高中課本裡的《牡丹亭•遊園》節選引發了他對昆曲的興趣。後來,他搜索到昆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演唱錄音,一句“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打開了昆曲殿堂的大門。大學時期看完《牡丹亭》全本55折DVD,畢業後經老師引薦加入台北的昆曲社團,今年是他成為曲友的第十年。“昆曲的表現力非常豐富,質感、氛圍感都有獨樹一幟的魅力。”童梓強告訴記者,一直很想造訪昆曲的發源地蘇州,這次終於得償所願。在他看來,當地在古城古韵和現代發展面貌間實現了較好的平衡,讓人能沉浸式感受到昆曲與江南的魅力。
    來自台灣桃園的林雅雯同樣是戲曲愛好者。疫情防控期間,她在社交媒體上通過德雲社相聲瞭解到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隨後對京劇、昆曲等傳統戲劇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前年5月,她開始在當地成人周末興趣班學習京劇唱腔,從台下走到台上。 唱腔清麗婉轉、服飾華美精緻、演員舉手投足間盡顯婉約之美,是林雅雯對昆曲的印象,亦是她喜愛這一劇種的緣由。未來若有機會,她還想前往戲樓“四大名園”之一、北京的三慶園瞧瞧。
    “昆曲600年正青春,正是因為當下有更多年輕人喜歡。”國家一級演員、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扮演者俞玖林表示,所謂“青春版”,其意在傳承。當初製作的藝術總原則是“尊重傳統而不因循傳統,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編劇時把55折濃縮成27折,服化道、聲光電亦與時俱進,還大膽起用20多歲的年輕人擔任主演,成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院。
    “每個人都有青春的記憶,美學的東西是不分年齡的。”在台北“城市影像”主理人趙麗娜看來,昆曲的美極為細膩、豐富,台上動態的一瞬間,凝聚了唱腔、神態、步伐、身段等多維美感。
    她希望能以昆曲為引,帶領台灣曲友們感受昆曲誕生地、江南城市的生活美學。此前她曾帶領攝製團隊尋訪兩岸多座城市,講述江南與台灣的文化連結。“不少台灣人對江南這兩個字特別痴迷。”趙麗娜說,其實江南與台灣,在生活美學、審美旨趣上都有共通之處。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