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0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旅德青年鋼琴家張海鷗談音樂如何助力國際人文交流
    【中新社柏林10月11日電】(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旅德傑出青年鋼琴家張海鷗當地時間10月10日攜德國紐倫堡交響樂團,並特邀中國著名指揮家傅人長在世界矚目的漢堡地標性建築——易北愛樂音樂廳奏響《黃河鋼琴協奏曲》,為中德建交50周年獻上一份特殊的音樂厚禮。
    音樂對促進中德友好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如何通過音樂助力國際人文交流?張海鷗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以上話題進行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何選擇《黃河鋼琴協奏曲》作為此次音樂會主打曲目?音樂會演奏前,您進行了哪些準備?
    張海鷗:《黃河鋼琴協奏曲》是全球華人非常耳熟能詳的一部作品,從整個曲目的精神氣質講,我覺得少有作品能够超越它。然而在海外,包括古典音樂十分發達的德國,人們卻很少聽到。因此,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作為華人,與德國本土交響樂團合作演奏這部音樂作品具有特別意義。
    為讓德國聽眾更好理解這部中國音樂作品,我以學習的角度,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思去研究、聆聽和感悟不同版本的演奏錄音,力求做到對這部作品音樂精神和氣質的最佳把握。
    中新社記者:作為華人鋼琴家,您的演奏足跡遍佈歐美樂壇,演奏的李斯特、巴赫、海頓等人的作品受到國際古典業界高度評價。在您看來,年紀輕是否是詮釋古典音樂的不利因素?您如何做到深入理解並把握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精髓?
    張海鷗: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的不同作品,不同年齡段往往有不同感悟,也會有不同詮釋。比如,我上一張出版的CD中有貝多芬最後一首奏鳴曲《C小調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Op.111》作品。我相信,等二十年後再去觸碰和演奏這樣一部史詩級作品,我的感受及對作品的詮釋肯定與現在不一樣。
    所以音樂家在人生不同階段記錄當時的心聲很重要。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古典音樂是一項長期精神工程,對作品的詮釋和演繹永無止境。
    以前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就讀時,就對西方文學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德國文學。這也是我之後前往德國學習的一個主要原因和基礎。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樂分為很多不同學派,這通常會使音樂家很難把握跨學派演奏。但中國人在這一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為中華文化底蘊博大深厚,有助於理解和把握作品風格。
    比如演奏蕭邦等人的作品時,當遇到非常具有詩意的段落,我會不由聯想到唐詩宋詞中那種細膩的表達。這種表達和感觸往往帶有獨特的東方韵味,與西方音樂家的表達和審視視角完全不一樣,藉此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品味。
    中新社記者:以您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是德國首個以華人音樂家命名的音樂節。您如何看待此音樂節創立的意義?該音樂節為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海鷗:2010年8月,德國下薩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協會創立“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這首先是對我自身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令我感到欣慰;從更廣泛意義而言,我覺得這也標誌著來自中國的音樂家在西方世界的整體崛起和被認可;另一方面,藉此也可以讓更多德國人乃至西方人瞭解中國人,對中國新一代的精神風貌和能力刮目相看。
    德國下薩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協會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一個文化機構。“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到2022年已經舉辦了13屆,因其受歡迎程度和非凡的文化理念現已發展成為北德地區包括大漢堡地區頗具影響力的夏季古典音樂活動。
    雖然音樂節以歐洲古典音樂為主,但無論在曲目安排還是音樂家人選上,幾乎每屆音樂節我都盡量把中國文化元素納入其中。比如,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音樂節就安排了兩場慶祝音樂會,其中有一場安排在漢堡象徵著中德友誼、極具中國古代文化氣息的豫園,另一場則安排在布克斯特胡德具有悠久德國歷史文化的教堂裡。曲目包括著名中德作曲家的作品,如中國古典管弦樂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梁祝》、德國耳熟能詳的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室內樂作品《春天》等。相信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會交融和碰撞出火花。
    這些年在德國和奧地利等歐洲古典音樂發達國家,出現了一些來自中國的優秀弦樂演奏音樂家,其中很多人進入了德國重要的交響樂團。但對於鋼琴獨奏家而言,近20年來我們一直都處於一種持續性學習狀態。“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的創立,也標誌著有越來越多更優秀的中國年輕音樂家開始嶄露頭角。近幾年來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通過這一平台,去挖掘和培養一些到德國深造的中國年輕鋼琴新秀,希望給他們多創造舞台,讓更多德國觀眾瞭解他們。
    十幾年來,“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一直在為國際人文交流做貢獻,每場音樂會門票幾乎全部售罄,前來獻藝的音樂家囊括歐洲各國,也包括中國,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楊天媧等,相信今後音樂節會更加蓬勃地發展下去。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學習鋼琴藝術最重要的是什麼?您對遊走於東西方文化中的青少年學琴者有何建議?張海鷗:學習鋼琴藝術需要保持一種永久性的追求。之前我特別喜歡看老一輩藝術家表演,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出現,一方面學琴者通過這些平台拓展視角是好事,但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流行樂有隔夜爆紅現象的影響下,古典音樂也受到一定程度衝擊。
    但我覺得古典音樂藝術還是需要一種沉澱,需要長期不懈地學習。其間,心態很重要,要出於熱愛而學習,將古典音樂藝術作為終身追求,一定要保持住初心。
    整體來看,現今很多鋼琴藝術學習者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有待提昇,因為鋼琴演奏最終要體現音樂本質,要以表達作曲家想要表達的豐富而高級的情感作為最高目標。年輕學子應從文化上更全面地武裝自己,豐富精神世界;要多讀書,多關注一些繪畫、文學、攝影等相關藝術;同時也要把語言學好,主動融入當地人文,以幫助自己更準確地把握作品。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您如何看待音樂在促進中德友好方面發揮的作用?為繼續助力中德友好,您下一步有何計劃或工作安排?
    張海鷗:在我看來,音樂是除語言外,最理想的溝通情感的方式之一。以我個人經歷來講,很多德國音樂愛好者是通過“Haiou Zhang國際音樂節”以及我的其他音樂會演出對中國產生興趣,進而到中國訪問或旅遊。我每次在音樂會上演奏中國鋼琴作品都很受歡迎。因此,在世界形勢錯綜複雜的當下,音樂作為媒介對增進包括中德在內的不同國家間友好顯得尤為重要。
    正如我此次選擇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這是一部特別能代表中國精神氣質的作品。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通過這部作品,聽眾對中國會間接產生不一樣的情感。
    今年還有一系列演出,其中演奏的作品既包括貝多芬的作品,也包括來自中國的《梁祝協奏曲》等。
    《梁祝協奏曲》其實與《黃河鋼琴協奏曲》有相似之處,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然而在德國卻鮮有人知。
   諸如這種中國音樂文化中的精粹,還是需要更多地介紹給德國聽眾,這也是我們作為音樂家的首要任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德兩國人民共享跨越國界的音樂體驗,在中西方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也讓中國音樂、中國文化為更多人所知。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