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對回歸教育提書面質詢
澳門回歸教育給錯過了正規教育的人士提供繼續進修的機會,也為社會培養了不少人才。回歸教育對推動人才向上流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正規教育的不足,為澳門的安定繁榮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回歸教育還面臨不少問題,急需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設法解決。
回歸後,特區政府持續增加對免費教育的投入,但在回歸教育的發展定位和支持力度上卻有所不足。當前,回歸教育初、高中每班最高資助只佔正規教育的七成半及九成左右。近年,就讀回歸教育的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從2010/2011學年的3161人,下降至2013/2014學年的2125人。若以津貼金額除以班人數下限來計算,2014/2015學年回歸教育高中人均津貼比免費教育幼兒教育階段還要少。還有,同是回歸教育,高中人均津貼也比初中少。這樣的資源分配,令人費解。
目前回歸教育的學員多數來自不適應日校生活的同學,初中以16至20歲居多,高中以20至30這年齡層為主。他們普遍學業基礎較差,程度差異大,家庭配合不足,教育難度大。回歸教育學校上課時數雖比正規教育學校少,但對學生的其它照顧卻要更多。不少曾停學多年的學生,滿腔熱情回到學校,但往往因英文、數學等基礎差,無法適應,更有一些有融合教育需要的學生往往因學校資源不足而得不到適切的幫助和照顧,最後只能黯然離校。
回歸教育對師資要求高。當局給予回歸教育師資培訓的課程十分缺乏,而大部分的教師培訓項目,也大多安排在傍晚或晚上,夜校教師礙於工作時間的關係,大都不能參與,難以提升專業水平。若回歸教育學校教師大量流失,教育教學質量將大受影響。
雖然回歸教育學校上課時數比正規教育學校要少些,但教師往往要任教四、五個年級,兼且要“捱更抵夜”,教學困難,教師花在學生個別輔導的時間也更多。回歸教育生源持續減少,學生整體質素每況愈下,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大,看不到發展前景,不利師資隊伍建設。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 政府對回歸教育有甚麼短、中、長期規劃?會否制訂“回歸教育課程框架”等法律法規,以提高回歸教育的辦學質量?
2. 政府對回歸教育資助的准則是甚麼?會否檢討現時對回歸教育的資助模式?會否把融合教育政策延伸到回歸教育?
3. 政府如何加強對回歸教育教師的支援和培訓?會否專門為回歸教育教師提供適切的培訓課程和時間,使教師有機會進修提高?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陳 虹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