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4月2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加拿大漢學家王健受訪時表示
翻譯中國詩詞要「腳踏兩條船」

    【中新社溫哥華4月16日電】(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在一位對中國古詩詞有深厚研究的西方學者眼中,唐詩宋詞美在何處?將中國古詩詞譯成英文有何挑戰?加拿大知名漢學家、翻譯家王健(Jan Walls)近日在大溫哥華地區素裡市(Surrey)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他對中文之美的感受。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與中文結緣並進入中國文化的世界中?
    王健:我一直到大概18歲時,對中國仍算是一竅不通。上大學前,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長大。後來在海軍服役4年期間,我在加州蒙特雷學習中文,並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退役後,我回到印第安納大學繼續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當時我的導師是柳亞子的兒子柳無忌,那時我不知道這一關係的重要性,後來才發現我很幸運。我在大學主修中文、輔修日文。日本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對中國和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幾乎沒有一個日本中學生不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以我非學日文不可。 中新社記者:吸引您鑽研數十年的中文,美在何處?
    王健:20世紀70年代初,我在UBC(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漢語的時候,尤其在強化班,不祗要求學生看課本學普通話,還教他們唱一些中國的民歌,所以很多學生都會唱(《踏雪尋梅》):“雪霽天晴朗/蠟梅處處香/騎驢把橋過/鈴兒響叮噹……”。我又教他們朗誦唐詩。傳統的中國人朗誦詩歌不像今人,而是(帶有曲調地)吟咏。所以很多這邊的學生都會學習吟咏唐詩。西方沒有相對應的習慣,都是富有戲劇性的朗誦。我更欣賞中國傳統的詩歌吟咏方式。
    中國人很喜歡用四言套語(俗話),或四言成語。不會用四言成語的話,簡直無法說非常自然的中文。中國人很喜歡用比喻性的說法,不怎麼直接描寫,更多是用成語或諺語描寫事物,包括人際關係。我覺得這是中文一個最可愛的地方。
    中文有那麼多成語和諺語。它們對事物的描述恰到好處。比如,中國人說“飛機上吹喇叭——唱高調”。我都很喜歡,可是要給外國朋友解釋明白就很難了。
    唐詩的結構非常重要,而且定型很明顯,我更欣賞宋詞的多樣化。我跟夫人李盈教授(注:李盈教授於2023年10月離世)合譯的《空鳥跡》一書收錄了王安石的130餘首詩詞。
   中新社記者:將中國古詩詞翻譯成英文時,難在何處?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王健:其實白居易的大多數詩比較好譯。李白的詩作有上千首,作品也比較有名,我也譯過不少。我欣賞中國詩歌或詩詞,主要是為了翻譯,更多是從翻譯家的角度來欣賞的。因為我翻譯過數百上千首,有時候我看一首詩,一看就知道這是“老太太打跟頭——很難翻”的。可能我就不敢翻譯了。
    而且我的譯作一定要能用吟咏的調子來朗誦。比如(王維《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Bamboo grove alone /Strumming humming tones /Deep woods, no one knows/ Then comes a full moon.
    又如(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Moonlight all around/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 up a full moon/ I miss my hometown.
    對我來說,好不好譯指的是能不能用英文朗誦、吟咏。我注重的是吟咏,因為這是中式傳統。中文比較容易押韵,因為普通話祗有四百多個音節。如果譯作要吟咏的話,最好也能押韵。但我不限於譯成押韵的英文,因為英文有上千個音節,所以英文押韵有時比較勉強,容易讓讀者想到“打油詩”。翻譯詩詞最難的是要“腳踏兩條船”。最好能够忠於原文的句子長短,尤其是詞,不是詩。
    同時也不要違背原文的精神。中國人的思考方式當然會表現在詩歌或詩詞裡。可是,經驗產生期望。如果(翻譯者)沒有一般中國人經歷過的經驗,就很難找到一個自然的英文表現方式。所以要找到一個“腳踏兩條船”的表現方式翻譯。這個很複雜。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主要的不同之處?
    王健:我欣賞中國文化的緣由之一,是對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當討論某個複雜題目時,他會用一個四言成語把整個氣氛全面抓住。這對說英文的美國人、加拿大人是很難的。
    我所認識的中國人似乎都欣賞這一點。當用一個間接的、而非直接的說法來提供一個結論時,他會欣賞。而“洋人”大概會覺得,你為何不直截了當地說、有話快說?
    對一般美國人來說,中國屬於“玄秘的東方”(the mysterious orient)。但21世紀的中國人跟20世紀的中國人相比,思考方式已經改變。這要感謝互聯網和數碼溝通技術。而且現在 中國年輕人跟外國人的聯繫、溝通更加頻繁。溝通越多,就越沒有所謂的“玄秘”了。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的文化基因有諸多不同。您認為,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發展是一定會分道揚鑣,還是會殊途同歸?
    王健:中國人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用中文時一定要用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不要認為這樣做會改變自我認識,而要當作加強應付新環境的本事。
    我從一開始就提醒學生,用英文說話跟寫字真的是大同小異。但用中文的話,你說的(口頭語)跟寫的(書面語)差別比較大。為什麼?因為寫漢字比寫26個英文字母複雜得多,所以一定要想到一些可以省時、省力、省腦筋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所以中文有很多省略的表現方式。 如果瞭解中國歷史跟加拿大、美國歷史的話,早晚會思考到殊途同歸,因為任何社會要面對的現實都是大同小異的。有文化的人會承認殊途同歸具有的價值性。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